2009年3月,蔡英文剛接黨主席不到1年,她在雷震逝世30週年追思會受訪談到:「本土不應該是排他性的觀念,民進黨本土觀念太過狹隘,欠缺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最需要的包容,所以我們必須把本土重新建構為包容性的觀念,並與我們的主權觀念相連結。」《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認為,蔡英文這番話埋下一個新座標:台灣用來辨識自己的,應該是民主,而非省籍。
不同族群對台灣歷史有不同記憶,2019年蔡英文在國慶演說提出「中華民國台灣」,此後這個詞就常出現在她的演說裡。蔡英文當年國慶談話,細數台海危機、九二一地震、SARS風暴,盼喚起共同記憶,凝聚成共同體的力量。劉建忻提到,蔡英文重大公開談話有四個聽眾,國際社會、中國、全體國人與支持者,他認為蔡英文每次都有用心思考拿捏談話內容的平衡。文化部長史哲認為,蔡英文這幾年來,讓「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成最大公約數。
蔡英文試圖透過共同記憶凝聚共同體,而不只過去,當下經歷也會成為未來認同的基礎,例如台灣近年在區域關係的穩健角色被凸顯、防疫治理也受世界大大關注與肯定,台灣還參與人類首次觀測黑洞、發射首枚氣象衛星、製成首艘潛艦,還有體育改革之下選手在國際賽事大放異彩,這些都成為國人共同記憶。
總統府副祕書長黃重諺在書中受訪表示,蔡剛執政時,每天收到的「國際輿情」頂多兩頁A4、兩三篇文章,且很多是與中國相關的負面新聞。後來台灣出現在國際要聞版面越來越多,多到只能列出標題或條目,「且大部分是正面的事」。
這幾年不只喝采歡呼、歡慶成就,國人也共同經歷了參謀總長沈一鳴直升機失事、送別了前總統李登輝。人們自發性地在街邊目送黑鷹直升機殉職將士的靈車隊伍,4.3萬人到台北賓館的追思會場,向李登輝致意,這也都寫入當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形容,當台灣自製潛艦「海鯤號」亮相時,為保護軍事機密,艦首用國徽包覆。一面國旗暫時性地包覆艦身,也像「中華民國」國號、國旗一直包覆(代表)台灣一樣,充滿象徵意涵。蔡英文8年來就地豐富、改變中華民國代表的定義與內涵—非誰專屬,也絕不是停留在威權時代,而是由當下這個民主國家的人民共有。中華民國與台灣如同經線與緯線,70多年來互相嵌套、交錯重疊、彼此織就、互相成全,成為台灣人民國家認同最大的公約數。
「面對特殊的國際處境和瞬息萬變的挑戰,我們不前進就會倒退;不奮進努力,就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和命運。」蔡英文在2023年、任內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這樣表示,她說,這幾年施政有所成就,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身為總統,她責無旁貸。民主國家的執政者不能自滿,讓更多人滿意是政府無止境努力的目標。「各位國人同胞,蔡英文的任期會停在明年的520,但國家要繼續前進。」「我們不只要給世界更好的台灣,更要讓世界因為民主台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