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台北龍山寺1公里遠的東園街非萬華商圈鬧區,平日空蕩蕩的,沒有遊客,但該街上「布田食品」店內永遠有人潮,客人如接力般,一組接一組上門掃貨,有人取走2箱花生糖,也有人一買就是10包起跳,第三代陳家穎送完貨回店便迅速歸位櫃檯,替一批客人結帳完才得空說:「我們老客戶過年前都會先買起來,免得越接近過年,貨架上會缺東缺西。」
做花生糖68年的布田也賣芝麻糖、杏仁酥糖、牛軋糖和米香等,產品多達30餘種,想找完整顆粒不脫膜的傳統花生糖、貢糖或是澎湖流行的奶油花生酥等各種口感花生糖,布田店內一應俱全。但2006年第二代老闆陳錦村研發的減糖70%花生糖,才是真正打響名號的代表之作,也讓布田跳脫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花生糖諧音好事「發生」的吉祥寓意,旺季為年節,布田官網早已預告,年前半個月下訂的單,得等到年後才能出貨,過年前1個月採訪,廚房已在緊急趕工,陳錦村交代攝影記者只能在炒糖區入口處快速拍攝,不能入內,「炒糖區高溫,場地窄,現在每天都加班,已經來不及出貨,沒辦法停下來拍攝。」
廚房如戰場,陳錦村待在裡面,表情一直緊繃,唯有介紹產品時,眉宇間才稍微放鬆,「我們花生都是雲林產的,比進口花生1斤貴40元,但不容易有黃麴毒素,而且選16號花生,比較輕盈,不容易有油耗味,政府每半年都來抽查一次。」67歲的他,國小跟著父親做花生糖,對於花生糖製程瞭若指掌,「外面很多花生會油炸後再裹糖,速度比較快,但這樣含油量太高,我們用70度低溫烘烤,有香氣又不會焦。」
他回想起兒時幫忙,早上5點多要起床燒柴起火、補木屑,「我們小孩要去踩緊木屑,才讓火燒起來,很燙,夏天常滿身大汗。」他沒有零用錢,失去玩樂時光,想到旺季年節又愛又恨,「很苦啊,可是年節收入比較好,以前賺5毛、1元都要跟人競爭,那時萬華做花生糖的就有30、40家。」讓他一路支撐下去的信念,是對父親的不捨。
陳錦村的父親陳雲呈是三峽人,原本務農,為照顧弟弟,賣掉田地讓手足有錢成家,陳雲呈則經親戚介紹,1935年到三峽人開的貢糖廠做學徒,該廠名雖不可考,但陳錦村記得,當時廠內師傅開枝散葉到台北市發展,最近的鬧區即萬華,「萬華的房租便宜,大稻埕比較貴,大家才集中在這裡。」後來陳雲呈曾到迪化街、萬華等餅店學漢餅、糕點製作,1956年落腳萬華創「金源美」,主賣貢糖、花生糖,批貨給柑仔店。
陳雲呈為養育5個小孩,不錯過任何做生意的機會,常常天剛亮,便騎著腳踏車,前後掛上放滿花生糖的沙拉油桶,最遠騎到桃園販售。陳錦村回憶,父親到柑仔店補貨時,總會夾取花生糖到玻璃甕裡,還替店家擦亮玻璃甕,「但賣給雜貨店真的利潤太低,又有退貨困擾,夏天是淡季,花生糖常被太陽曬到變軟,退回來只能拿去餵豬。」他激動地說。
淡季時,陳雲呈只好做些時節糕點增加收入,農曆7月賣拜拜用的毛荷、必桃糕點,幫廟會做糖塔;中秋則是月餅、鳳黃酥,生意好時還會短租店面2個月,陳錦村說:「早期物資不像現在選擇多,只要食物做得實在一點,很容易被接受,有一年颱風,水淹到1樓高,客人還划船來買月餅。」
這樣的生意無法致富,生活勉強過得去,陳錦村的兄弟姊妹沒人想接班,五專畢業便到外工作,排行第三的陳錦村原本也一樣,「我不大會念書,高中沒有讀完,想趕快學個手藝,像爸爸那樣,讓家裡生活好過一點。」他到汽車廠學維修,但看到年邁父親還得騎著滿載花生糖的機車搖晃送貨,最終仍不捨返家,「如果我也不回來,店就要收掉了,就像萬華其他20、30家同業,後代沒人接,也沒有轉型,全都收光。」
陳錦村如何研發出減糖7成花生糖,扭轉代工廠的被動命運,自創品牌成為台北知名老店?詳細報導請點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126bu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