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報導,早在4、5年前,有鑑於晶圓封裝高階製程耗電,某半導體廠商特別花了一筆費用,在廠區內布建數千顆智慧電表即時反應用電量,而由這一顆顆的智慧電表所串起的智慧電網,竟然就這樣幫這家1年用電近1億度的半導體廠商,省下5至10%的電費。
減碳趨勢 升級智慧電表
如今,智慧電表已經被許多科技廠商視為節省電費的小幫手之一。
「一般來說,智慧電表可分表前與表後2個市場,表前客戶為電力公司,安裝在電網端用來穩定用電;表後則是裝在用戶端,用來調節自身用電,客戶多為工業廠房或商辦。」從事智慧電表業務多年的玖鼎電力總經理曾文良告訴本刊,雖然並非新產品,但因減碳議題受到全球高度重視,大到電力事業的基礎設施,小到居家社區,智慧電表應用正不斷擴大。
「相較過去的機械電表,智慧電表是電網升級下的一大創新。」IEK產科所研究員姚雨欣點出,智慧電表不需人工抄表,因能雙向通訊、即時傳輸,電力公司可隨時蒐集供應端及用戶端的電力使用資訊,緊急調整電力的生產及輸配,快速對用戶復電、斷電與配電,讓供電更加穩定。
「沒有它(智慧電表),智慧電網無法落實。」大同智慧電表事業部廠長曾潔明生動地形容,智慧電表如同人體(電網)四肢或眼睛、耳朵,負責把收集的電力資料傳到後台,供大腦(MDMS)計算分析與儲存,「智慧電表占整個智慧電網建置工程成本的比重雖不高,但重要性與貢獻度卻不容小覷。」曾潔明說。
數據監控 電子業成新軍
曾在智慧電表產業服務過的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平向本刊指出,早期機械電表時代,國內只有大同、中興電工、華新儀表等幾家傳統重電相關業者。
然而,隨著電表走向智慧化,包括金仁寶集團的康舒、玖鼎等電子業者,憑藉著硬體設計與生產的優勢,陸續成為生力軍。
不僅台電為了建置全台更強韌的智慧電網,大舉投資換購智慧電表,更多企業為了搭上ESG浪潮,追蹤用電、掌握碳足跡,開始大舉購置智慧電表,因而引爆需求,吸引更多台廠投入。「除台達電,包括四零四科技、聯齊科技、凌群電腦、大眾電腦等通訊與軟體業者也紛紛加入戰局。」科技業者透露。
大同外銷 東京電力認證
智慧電表商機更從國內市場延伸到海外,「國內第一台自製機械電表就是我們家生產的,現在配合(強韌電網)政策,自然要跟著轉型,但光做台灣(量)是不夠的,必須得往海外布局。」曾潔明向本刊展示大同在台灣、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銷售的各種不同規格的智慧電表,證明公司出海實績。
據了解,大同能成功揮軍海外智慧電表市場,就是靠台灣市場當靠山,讓公司好好練兵。據公開資料顯示,台電自2013年起,展開先進讀表基礎建設(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簡稱AMI),至2023年10月底止,已鋪設的259萬具高壓或低壓智慧電表,大同擁有3成多市占率,是最大供應商。
專門負責該業務的大同副處長鄭國星分析,歐美從2010年就開始推動AMI,亞洲則以中國最積極,布建量已達近9成;然而,因用電資訊往往涉及個資與國安,有些國家相對較保守,但東南亞或電力早已民營化的日本相對較開放。「早期日本機械電表只找國內供應商,經歷311大地震後,因深知能源管理重要,2013年對外開放,加速布建智慧電網。在此轉機下,大同積極爭取訂單,於隔年取得日本第一大電力公司東京電力信任,拿下複雜度極高的日規電表,成為第一家被日本電力公司認可的外國品牌。」鄭國星笑著說。搶灘日本成功後,大同接著又在泰國、馬來西亞取得當地政府標案;如今,智慧電表外銷比重已達近3成。
有別於大同,2005年成立的玖鼎,則是先在工商電表蹲馬步,再與老廠競逐AMI市場,並成功搶下台電80萬顆智慧電表、約20億元訂單。台電訂單對股本才3.89億元、2022年營收僅7.15億元的玖鼎而言,可說是大補丸。
大廠下單 玖鼎進軍東協
「這顆甜美果實,可是等了13年。」玖鼎總經理曾文良透露,團隊離開工研院創業時就想做AMI,但全球智慧電網仍在發展初期,國內規格也未定調;為了生存,先投入工商電表,直到2018年台電開始布建低壓AMI,終於因這位大客戶下單盼來轉機。
「真的感謝群創給了第一筆訂單。」曾文良滿懷感激地說。「他們(群創)原本用的西班牙電表壞了,原廠遲遲不願維修,透過大股東士電輾轉找上玖鼎,開啟雙方合作。」曾文良指出,建立口碑後,國內最大配電盤廠南亞主動找上門,間接帶領公司打入護國神山半導體大廠,緊接著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中鋼大陸廠也紛紛導入。
雖然一座半導體廠對工商電表安裝量約數千顆,訂單明顯不如台電多,但因「少量、多樣、高度客製」等特性,毛利率高達40%以上;此外,因導入期長,一旦獲得企業採用就很難更換,訂單相當穩定。如今,玖鼎不僅已成為台電智慧電表的第三大供應商,也開始往東協進軍。
市調機構預估,全球大型電力公司創造的AMI市場2028年將達381億美元(約新台幣1.18兆元),至於表後的電力監控設備到2033年也有63.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對積極擴張海外的台廠而言,只要拿下1、2成市占率,業績就能三級跳成長,也難怪覬覦肥美大餅的台廠如過江之鯽,希望都能分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