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是台灣獨有的制度,周遭的日本、韓國、香港、中國都沒有這種一遇到颱風警報就全縣、全國停業的制度,颱風假當然是為了保護國民安全,也是公務員與勞工的「小確幸」,但是企業與金融市場的全面停擺,卻付出極為昂貴、遠遠超出颱風實體災損的代價。
現任環境部長彭啟明,早前曾經委託中央大學經濟學家推估,「放一天颱風假,讓台灣整體經濟蒸發200億元。」彭啟明的推估其實非常客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台灣每年約26兆元的經濟產值(GDP)做基礎,包括企業營收、政府稅收、進出口、人民消費等全部的經濟活動,「空白」一天就是減少約新台幣712億元,就算電影院票房、電視台收視率因為颱風假而增加,也遠遠無法彌補所有公司停工、百業停擺的損失。
颱風假怎麼放,當然是政治決定,只要喊出「每條生命都是無價的」,颱風假就取得無限上綱的地位,更何況每次颱風都會爆發政客互鬥,兩黨互批對手防災疏失,政論節目名嘴噴口水比雨還大,根本沒有理性探討經濟面「颱風假損失」的空間。
不過,「颱風假」遇到「國際金融市場大地震」的確極為罕見,而後者的衝擊更強、更持續、更值得所有投資人戒慎恐懼。一個大家必須警惕的現象,就是全球投資資金的流動更加集中,漲勢超漲、跌勢暴跌成為日常,對於穩健的長期投資形成新的挑戰。
超漲暴跌的波動加劇,原因是AI大數據投資模型被國際投資機構大量運用,「動量交易」(Momentum trading)讓更多的資金追逐「焦點股」,再加上全球散戶投資人熱烈追捧ETF,這些「被動投資」又會強化動量交易的聚焦效應,漲時追漲、跌時認賠狂殺。台積電、NVIDIA等AI股票大漲又暴跌、還有日圓兌美元匯率一日3%、5%的震盪,都是資金集中、追漲殺跌的產物。
資金集中追漲殺跌,對專業投資機構帶來嚴酷的考驗,他們必須發展出更新的工具來避免自己淪為待宰的羊群。不過,沒有專業投資工具的散戶們無須心慌,面對市場波動加劇,散戶最佳的策略就是「定期定額」,取得平均值的成本與報酬,平安度過每次颱風與金融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