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大甲區的東西路,大小不等的田地,散落各個鄉間小道。端午過後,在酷熱的天氣下,一輛紅色大型播種農機,在65年次的農夫李坤義指揮下,來回穿梭一處田埂,一批批黃豆種子迅速播種。播種一結束,一位外型黝黑、戴著深框眼鏡、散發著書卷味的壯年人,從農機輕快地跳下,彎下身、豪邁抓起一把土,語帶興奮地對著本刊說:「這是(土壤)碳匯,將是我們(農民)的新驕傲!」
他是大甲人稱青農博士的馬聿安,口中說出的「新驕傲」,正是全球風起雲湧的新商機-「自然碳匯」,「種植農作物底下的土壤,其實就是自然碳匯的一種,因為土壤可把二氧化碳牢牢抓住,被視為降低氣候變遷最有潛力的方式之一。」馬聿安向本刊說明。
原本學電子的馬聿安,大三轉農機系,並一路攻讀至博士,他看到台灣農民結構老化,無法負擔繁重的水稻農作,決定以適合旱作的雜糧導入「參與式契作」,從優良種子的提供、代耕、共同採收、集中乾燥管理等面向下手,不但為農民創造了更友善的耕作環境,更親自教育農民有機農法,讓土地獲得友善對待,埋下農民發展自然碳匯的契機。
馬聿安不僅是台灣第一代的青農,也是南畝王生技的生產部——保證責任臺中市中都農業合作社(簡稱中都)的創辦人之一。「台灣國產雜糧自給率不到5%,而中都則是全台最大供應商。」南畝王執行長林宗富透露。
「我老婆常說看不到我的人,我跟農夫相處的時間比跟她多!」結婚4年的馬聿安幽默自嘲。話雖如此,他全心全意地付出,獲得農民高度認同並與其合作。為了讓農民進一步擴大收入,中都透過南畝王,以自有品牌向通路與商家行銷產品,「你可以把我們當作雜糧界的主婦聯盟,全聯的豆花、吳寶春麵包的小麥,都採用我們的雜糧產品!」林宗富得意地說。
讓馬聿安與林宗富更得意的是,與中都合作的農家因採有機農法,不僅奠定發展自然碳匯-黃碳的利基,還因此與追逐零碳排的高科技發生緊密的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