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馬斯克投資的新創Neuralink,透過晶片植入大腦的方式切入腦機介面市場,宏智生醫另闢蹊徑用腦波儀加上AI軟體平台切入BCI周邊市場。
「你可以想像成一個房間裡有好多人在講話,我想知道大家在講什麼,直接闖進房間裡就能聽到大家講話(如同將晶片植入大腦),但這就是直接侵入人家的房子,被抓(副作用)的風險比較高。」宏智生醫共同創辦人、陽明交通大學電控所教授劉益宏比喻。
劉益宏進一步表示,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方式(如腦波儀或穿戴式),就像是站在房子外面、嘗試去聽室內的人的對話,雖然可能聽不清楚對話內容,但或許還能分辨出裡面是在吵架還是在唱歌,進而判斷並給予回應。簡單來說,越靠近聽得越清楚,訊號也越穩定,相對的風險也就越高。
但從技術與實際市場需求上來看,劉益宏分析,Neuralink晶片的技術門檻非常高,其設計的電極線非常窄,且上面約有上千顆感測器,要直接插在大腦的皮質區,其中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包含感測器鬆脫、人體排斥與發炎等狀況,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該技術仍在發展中。實際而言,除非是重度癱瘓的病患,否則少有人會願意冒這麼大風險開刀在大腦植入晶片。
而就在此前提下,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也就更容易被接受。「宏智生醫做的是屬於醫療型的腦機介面,且已經被商業化,取得美國FDA醫療器材許可證,算是至少台灣是跑在第一位」,劉益宏自豪地說。
劉益宏透露,目前這套系統主要是要用於憂鬱症診斷,透過腦波來判斷憂鬱症的狀況。就如同上述的譬喻,在門外雖說聽不清楚門內說的東西,但其實就足以判斷門內是不是在吵架。
展望下一步,劉益宏分享,這套系統除了用於醫療用途外,後續也希望將其延用到企業端的員工協助方案(EAP),作為員工照護的福利之一。他解釋,美國與台灣現在對於員工福利也更加要求,有部分美國大公司的EAP會提供一組熱線,供員工撥號做心理諮詢,或針對不同公司的EAP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看準此趨勢,宏智生醫期能用腦波儀結合AI軟體打造EAP系統,透過腦電圖的方式客觀量測員工的心情狀況。劉益宏表示,這種測試方式類似於快篩,系統會提供1到10分的數字指標,使用者無須任何的心理背景或精神科醫師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使用者可能會有危險的這個機率高或憂鬱症的機率高低。目前已將這套系統放在部分企業內部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