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奧運聖火傳遞現場,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長達20年、行走困難的法國運動員熱羅.佩洛(Géraud Paillot),藉著穿戴Keeogo(啟而走)外骨骼機器人完成聖火傳遞的畫面激勵人心,背後開發這套產品的業者來自台灣,正是投入醫療科技多年的台灣電子五哥之一、緯創集團旗下的緯創醫學。
「外骨骼最早是1960年代,由奇異與美國軍隊所開發,用來增加士兵持續作戰與負重能力,之後才慢慢擴大到製造、物流、醫療場域。」談起外骨骼的發展,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楊秉祥告訴本刊,讓奧運殘疾運動選手如願參與傳遞聖火的設備,是一種能增強或輔助人類體能的動力裝備,「就像電影情節的鋼鐵人,主要透過感測器、減速馬達、軟體程式來控制,達到人機整合,完成人本來無法執行的一些動作。」他說。
「這種系統(外骨骼)相當精密,因需人機協作,除了動力學,還會涉及到生物運動學、機器人學、AI與人因工程,整個過程需考慮動作意圖的判斷,慢一步、快一步,都會影響使用安全性和舒適性。」比起大家熟悉的機械手臂等服務型機器人,中科院飛彈火箭所副所長任國光,向本刊點出外骨骼機器人獨特之處。
本刊調查,不同於特斯拉(Tesla)等科技大咖積極開發的人型服務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應用近年百花齊放,從軍事、工業衍生到醫療照護,吸引各國業者切入,現在更進一步朝消費性市場發展。「健康是外骨骼目前應用大宗,除幫助不能行走的人,也可以反過來把動力逆向設計成阻力,讓缺乏肌力或健身重訓需求者達到效果。」任國光補充。
「全球高齡化趨勢下,運動人口增加,科技養老需求崛起,外骨骼也隨著電池(續航)、材料(重量)、AI演算等各項技術不斷突破,走向輕量小型發展,並從專業場域進入居家或個人使用。」緯創創醫學市場經理徐浩博向本刊提出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