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名威指出,美國新任FDA局長馬提·馬卡里(Dr. Marty Makary)主導的政策改革,旨在透過簡化授權流程,鼓勵科學導向產品的上市,同時打擊黑市、平衡公衛與產業發展。川普政府的這項政策轉向,代表著對科學實證與公共利益的積極回應,也呼應當今國際上對減害菸品的共識與實踐。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台灣在加熱菸政策上的停滯與僵化。雖然國內科學界已迎來重要突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近期在國際期刊發表台灣首篇針對加熱菸氣霧化學成分的本土研究,證實其在多項關鍵有害物質上的釋放量遠低於傳統紙菸。但衛福部轄下國健署對加熱菸的「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卻已嚴重逾期逾權,至今超過2年仍無結論。

根據研究,加熱菸在11種碳基醛類與4種菸草特有亞硝胺(TSNAs)中,分別呈現8.7%至91.6%及85.7%至95.4%的下降幅度,證明以加熱取代燃燒,確實可大幅降低有毒與致癌物質的暴露。該成果不僅呼應美國FDA、德國BfR與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的評估,也為本土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招名威指出,國健署卻以一套不合比例原則的審查門檻將審查程序推向高度政治化,甚至讓制度淪為少數人可操控的工具。立委也質疑此制度設計不符行政慣例,且背離多數決原則,不但妨礙政策落實,更導致走私橫行、稅收流失與監管失能。最終受害的,將是合法業者、消費者健康,與國家治理的信任基礎。
川普政府正試圖透過政策鬆綁與科學導引,強化合法減害產品的市場可及性,對抗非法流通與公共風險;而台灣卻在意識型態與技術官僚的雙重綁架下,錯失政策創新與科學應用的黃金契機。
招名威認為,當審查制度不再以科學為依歸,而被意識型態與政治算計主導時,不僅科學遭到否定,法治也遭到踐踏。加熱菸的審查,不能再成為行政延宕與權力角力的犧牲品。行政部門應立即檢討不合理制度設計,依據科學證據、依法行政,確保審查公平、透明、有效。唯有如此,台灣才可能在公共健康政策上,真正邁向科學化、現代化與國際接軌。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