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從科學、生活和生態面切入,由3位主持人林哲熹、温貞菱和姚愛寗,分別帶領3個小朋友走訪北極 、帛琉和挪威,了解三地因氣候變遷引發的現象和因應之道。
暖化系列以議題為主,挑選成員時看重小朋友的好奇心與主動性。
小公視組長賴彥如談及製作契機時表示,中央大學前年8月成立台灣極地研究中心,讓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角色從資料接收者變成提供者,把蒐集的第一手觀測資料貢獻國際社會。該中心為讓更多台灣民眾看到科學家的努力,曾邀請高中老師、媒體前往極地一探究竟,此次也探詢公視合作意願,《下課花路米》製作團隊便積極爭取。

賴彥如認為,台灣在北極成立固定據點具有指標意義。「以前我們只能拿國外科學家的數據,如今有自己的數據,因此希望帶台灣的孩子去見識。」不過,對方聽到參與者是小朋友時,因安全問題抱持疑慮,經過多次溝通才爭取到合作機會。
為了發展成一個系列節目,製作人朱孝權另增加帛琉和挪威兩地。前者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後者是世界淨零碳排第一的環保大國,團隊抱著前往取經的態度,深入觀察氣候變遷對該國的衝擊和應對方式,進而規劃共13集、每集30分鐘的節目。

前製期不到半年,製作單位從4百位報名者中篩選出40名,再透過面試挑選9位參與者。朱孝權表示,甄選條件除了考量小朋友的自主性、英語能力,還要求他們提出相關實驗計畫,通常在這關已篩掉很多人。賴彥如補充:「我們希望選出動機強烈、有好奇心的小朋友,其中也有科學愛好者。」

負責企劃北極節目內容的吳建瑱表示,暖化系列是以議題為主,特別看重小朋友的好奇心與主動性,再根據參加者的個性和需求安排活動。製作團隊前往北極斯瓦爾巴群島首府朗伊爾城,小朋友希望與科學家對話,吳建瑱便安排他們在斯瓦爾巴大學門口隨機採訪出入的科學家,讓愛好科學的小朋友印象深刻且有成就感。吳建瑱說:「對孩子而言,此行不只是拍節目,也在做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更能發揮主動性。」
前往北極最大困難是不確定性,不知能否登島,考驗團隊應變能力。
此次《下課花路米》系列首度邀請演員擔綱主持人兼隊長,條件是願意跟小孩相處,24小時吃住都在一起。負責在北極帶隊的林哲熹不但起床就要為大家準備早餐,還兼司機。由於當地有北極熊出沒,他還要學習使用信號槍,以備不時之需。

至於温貞菱會潛水,也重視環保,成為帛琉隊長的首選。朱孝權表示,大人和小孩住在一起,自然會產生微妙的關係。休息時間或收工後,温貞菱都會和小朋友一起玩牌、下棋;本身是環保達人的姚愛寗很有耐性,某次飛機誤點,所有人在機場待了一天,她和小朋友就玩起成語接龍,趁機交流感情。
賴彥如補充:「我們會跟主持人溝通,兒童才是節目的主角,大人要退到後面。也希望他們對待小孩如同平輩,大家是一起旅行的夥伴,這是挑選主持人的考量重點。」

製作人朱孝權身兼北極部分的導演。他坦言,最大困難是不確定性,直至出發前夕都不知道科學家的研究時程,且他們預計前往無人島—卡菲耶拉(Kaffioyra)波蘭觀測站,也不知能否登島、有多少人可以上去。朱孝權說:「這考驗團隊的應變能力,那時心理壓力很大,因為在所有行程都不確定的情形下出發,真的很焦慮,睡不著。」

企劃吳建瑱表示,科學家常出海做實驗,但北極氣候多變,原訂的出海日會因天氣狀況而臨時調整。此外,卡菲耶拉島只有科學家才能去,用電要靠發電機,日常用水取自冰川融化的水,甚至得在大自然中如廁。朱孝權與其中一名小朋友共4人一起登島,看到研究站旁以鐵皮搭的食物儲存庫有熊掌刮痕,還被打得歪七扭八,深切感受到身處北極熊的威脅之中。
兒童節目要以孩子為主體,不要跟參與的小朋友強調自己希望的走向。
此外,團隊赴北極拍攝時正值永晝,晚上12點太陽仍高掛空中,但身體已因工作一整天覺得疲累,想睡覺天色卻還很亮,是一大困擾。

相較於北極,在帛琉和挪威的拍攝工作就順利許多。朱孝權表示,帛琉人很和善,但天氣非常熱,「還沒出門就已經去掉半條命。」製作團隊認識了當地的禁漁文化(BUL),一旦發現某些魚數量減少或值繁殖季,酋長就會發布禁令,要求人民遵守。在挪威原打算拍攝原住民薩米人放養馴鹿的壯觀畫面,即使行前再三確認應可拍到,仍因氣候之故錯失機會,令人扼腕。

《下課花路米》是專為學齡兒童製作的實境節目,開播至今逾20年來獲不少獎項肯定。賴彥如不諱言,兒童節目要以孩子為主體,但說來簡單,實際操作卻很難,最大挑戰是如何贏得他們的心。朱孝權表示,製作兒童實境節目,不要跟參與的小朋友強調自己希望的走向,順應形勢發展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吳建瑱很重視孩子的情緒,她認為要適時引導兒童、給予他們思考的方向。或許做節目的過程中,「某種程度會覺得心累,因為要陪伴,但唯有如此才會看到他們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