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法律與保險實務評估,這起事故賠償金恐超過2,000萬元,包含死亡賠償、醫療費、精神撫慰金等。然而,多數受害家庭可能要透過民事訴訟慢慢打官司,耗費3至5年時間才能求償,且最終還可能拿不到任何一毛錢。
原因在於,如果余翁主張「基本生活保障金額」(例如月留基本工資)來拖延強制執行,或事先完成資產轉移,依法即使法院判賠,執行結果也可能掛零。
而PTT就有網友爆料,翻查法院公開判決資料,驚見早在2006年,余翁就涉入公司勞資糾紛,且多次代表資方扮演法律攻防角色。
其中一件案件,一名前員工向公司追討股權,但法院最終不採信該主張,理由是——該公司持股委員會的代表人為余姓男子,意即公司已將股務與責任「委由余翁處理」,等於主張與公司無涉。
網友直言,法院判決裡清清楚楚寫著余翁是持股代表,他用這招讓公司不用負責,「根本就是替人脫產的老手」。
針對「脫產疑雲」,法律專家表示,若余翁名下資產極少、無保險、車齡老舊,未來即便判決成立,實際可執行財產也可能是空包彈。「這種情況在高齡駕駛事故中並不少見,最終就是家屬只能承擔傷痛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