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一詞最早在新冠疫情尾聲,前總統蔡英文於2022年國慶談話以「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為題,正式將韌性一詞帶進國家治理主軸。

本刊調查,小橘書的整備工作從今年2、3月開始進行,整體內容是將2023年版本去蕪存菁,從46頁簡化為29頁,文字內容刪減,並透過排版讓重點更凸顯。2023年版本有國軍與共軍的制服識別教學,但經相關單位實測,即便是公務員,也很難短時間內從圖片中立刻指認出2套軍綠色制服的差異,況且考量到危機發生時,會受距離、天候等因素影響更難辨識,因此決定參考以色列、烏克蘭作法,改教導大家「發現疑似軍隊活動,請儘速遠離」。
此外,小橘書也簡化了不同類型災害應變作為,例如2023年版本提到政府在全國建構63座環境輻射鑑測站等訊息,實屬非民眾在危機時需要知道的資訊,或有些資訊太專業、是給專家看的,因此新版內容也簡化字數,讓民眾直接明白「危機來臨當下我要做什麼」。小橘書編纂過程中,也舉辦類似焦點座談的會議,將民防團體、媽媽團體等不同受眾的意見納入。


總統府全韌委員會委員、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表示,「社會韌性就是在遇到危機時,維持基本的社會運作。」危機可能是天災或地緣政治衝突,面臨危機時,仍要維持民眾食衣住行供應不虞匱乏、上班上課正常進行,但仍有很多民眾不很了解政府到底在準備什麼,亦不清楚當前社會遭遇到的威脅。他期待接下來一年的工作,能夠著重在社會溝通,好好告訴民眾什麼是韌性,「這不一定要進入意識形態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