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現場,因此贊成死刑
然而我們還是不放棄問那個讓他嘆息的問題,韓國仍保留死刑制度,並未廢除,但已超過25年未執行死刑,因此被稱為「實際上已廢除死刑的國家」,書中他表示贊成死刑,至今仍沒有改變嘛?
為避免被去脈絡、被節錄,故而把他的回答一句不漏寫在此處:「我是一個曾在現場的人,因此我贊成執行死刑。許多人之所以反對死刑,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像過去那樣,出現冤枉的人被誤認為凶手而被處決的情況。然而,像柳永哲、姜浩順、鄭南奎這樣的人,若已經透過科學辦案證實並非被冤枉指認,而是真正的連環殺人犯,那麼我認為他們就應該依照其罪行受到相應的懲罰,執行死刑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關於教化這一部分,(我是持否定態度的)。我不相信那些(罪該處死的犯人)能夠自行覺悟、懺悔,從而改變成為不同的人。所以他們絕對需要他人的幫助。若有人伸出援手,他們是有可能改變的。正因如此,在現代社會中,應該由專家介入,研究犯罪者為何產生那樣的動機,並讓他們明白那些動機是錯誤的—這個改變他們思維的過程是必要的。
我認為,光是把犯罪者(關在監獄裡)並不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改變對犯罪的提問方式。傳統的問題是『犯罪者是天生的,還是被環境造就的?』而我認為應該轉變為『為什麼在相同的情況下,有些人會犯罪,而有些人卻不會?』前一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根據我觀察了大約1000名犯罪者的結果,情況大致是一半一半。那麼從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更重要的是去研究為什麼有人會犯罪?又為什麼有人不會?我們更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因此,我去尋找其中的差異(原因),發現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否擁有明確的目標;第二,是否與社會隔離、孤立。根據這兩種情況,就能區分出哪些人會犯罪,哪些人不會。因此,社會應該對那些被孤立的人給予關懷與共感,幫助他們不再陷入孤立,同時協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這才是預防犯罪的第一步。」
然而30多年警界生涯,他始終相信,理解「惡」,才能看見「善」,「惡是不可否認的,但這世界上,善良的人仍然居多。」他引用一部他已經忘記電影名稱的台詞:「一場戰爭由無數戰役組成,雖然惡常暫時占上風,但最終,善會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