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記者問他,台灣的科技業40年來重硬體、輕軟體是否會有隱憂,問他的看法,他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台灣最關鍵的問題是能源,能源供應不夠,包括核電和再生能源都還沒準備好,全球很多硬體歸功台灣製造,在基礎架構有很多創新想法,但台灣現在的關鍵問題也是能源,能源供應鏈韌性不夠,對產業鏈是危險的狀態。
季辛格是以美國矽谷深科技創投Playground Global合夥人身分訪台,這次與聯合創始人、矽谷硬體投資人Peter Barrett,帶著7家新創公司拜訪台灣硬體供應鏈,要深化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合作關係。

季辛格表示,這次大概是他第50次來到台灣,他過去45年的工作經驗,都在做傳統的CPU運算,但過去5年的AI進化,下一世代將是次世代運算,現在就是科技創新最好的階段。
為何現在來台灣,他說,台灣有獨特的地位,早上有想法,中午出原型,晚上就可以在台灣製造,因為台灣創新速度無與倫比,特別是供應鏈的製造能力。
像是這次7家Playground新創公司中,Ayar Labs已與台積電、創意電子和相關矽光子廠商合作,最快2028年就會推出相關晶片,季辛格也宣布加入其公司董事會。PowerLattice Technologies推出業界首款電源傳輸小晶片;Picojool發表高速光學互連,目前產品都是台灣製造。
d-Matrix透過記憶體內運算架構,突破生成式AI的「記憶體牆」限制,與台灣的晶心科技、世芯電子,以及日月光及台積電合作。

不過記者焦點還是在季辛格身上,問他關於AI泡沫、半導體關稅、美國製造等議題,他說,他其實贊成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製造戰略,不是犧牲台灣,而是促進整個產業鏈的韌性,未來半導體產業將持續擴張,預估到2030年會達到兆元等級,半導體對於所有技術、所有產業、每個國家都很重要,所以應該擴及全球,不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生產。
對於接下來的半導體關稅,他反而笑說,這不是他們關注的議題,因為「未來10年後的政策不一定一樣」,政策會造成影響,但最重要的還是聚焦核心技術,快速把產品準備好。
至於外界擔憂AI有泡沫化疑慮,他有信心認為不會,除了因為現在才剛開始、未來會有很多相關應用,最大的阻礙就是電力。他說,美國的雲端業者絕對不會投資太多,因為全球能源每年僅3到4%成長,算力需要電力,是能源限制住他們的腳步、所以不會讓投資週期過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