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神童,需要父母坦然接受
《背離親緣》作者安德魯‧索羅門(Andrew Solomon)分析,神童常出現在體育、圍棋、數學及音樂等領域,另一面卻可以是孤獨、神秘、怪異、瘋狂。當一個孩子6歲就能駕馭繁複的指法及絢爛的技巧,超凡入聖的未知神性可能迫使父母為了孩子的特殊需求而調整生活重心,甚至引來對名聲的虛榮心,或強烈控制慾;而許多早慧的神童,如果沒有辦法面對壓力與挫折,最後可能成為幼稚又不適應社會的成人。
音樂天才的另一面可能是病態的親子關係。中泰混血的華裔小提琴家陳美(Vanessa Mae)從小不能碰刀、不准交朋友,銀行帳戶、衣著髮型全部由母親嚴格控管。母親甚至對她說:「如果不拉小提琴,妳對我而言就毫不特別。」為了讓母女關係變好,陳美在21歲時請了專職經紀人,試圖脫離母親全面控制,母親卻再也沒有跟她說過話。3年前,陳美暫停音樂事業,改當滑雪選手,母親卻說:「拉小提琴的才是我女兒!」
世界知名鋼琴家郎朗也是從3歲起,每天早上5點開始練琴。他的父親郎國任曾經夢想成為音樂家,當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是神童,決定辭掉特警的工作,帶著郎朗從東北來到北京。郎國任說,辭職就像是被截肢。他們住在沒水沒暖氣的便宜公寓,反覆練習彈奏技巧。一次,郎朗晚了兩個小時回家,父親竟然對他一陣毒打:「你這懶惰的騙子!你憑什麼活著!」父親還把他推到陽台上,逼他跳樓。郎朗很生氣,幾個月不願碰鋼琴,最後還是父親軟化求他彈琴。
郎朗13歲贏得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並進入寇蒂斯音樂學院,17歲雇用專職經紀人,20歲獲得成功後,郎朗開始學習愛自己的父親:「除了他,還有誰願意在表演結束後的凌晨兩點,一邊幫我按摩一邊和我討論表演?」
如果不當小提琴家,說不定會成為撞球選手……
神童很小就開始嶄露天賦。宇謙媽媽透露,學音樂以前,曾宇謙很喜歡看電視上的撞球比賽轉播,「他很有興趣,要求我們買撞球台給他。」由於家裡空間小,曾宇謙把故事書疊起來,擺成撞球台,彈珠充當球,原子筆化身球桿,用身邊有限的玩具,學人家打撞球。
曾宇謙也一度練習過鋼琴,但他習慣按弦的左手,連彈鋼琴也忍不住想要抖音。最後還是最愛小提琴。他有多喜歡小提琴呢?從小陪他練琴的爸爸曾憲宏回憶,他從來沒有不願意,只有國小低年級時,有一次,曾宇謙因為貪玩,爸爸便說:「你要好好練琴,不然我把小提琴收走囉!宇謙馬上掉下眼淚,叫我不要拿走。」
幸好,曾憲宏並非郎朗父親那種偏執的虎爸式教育,不會逼曾宇謙每天一定要練多長時間。23歲的曾宇謙也脫離神童階段,走向職業獨奏家。以演奏為一生的志業需要極大決心,他才正要展開屬於自己的夢幻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