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泥創辦人張敏鈺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霞浦鎮,家境貧苦,窮到「只剩一個水桶」,僅上過2年私塾,就到上海汽油燈廠當學徒。父親病逝後,年僅14歲的他更扛起家計,與母親相依為命。
「再重的犁,都拖得下去。」生肖屬牛的張敏鈺形容自己是「苦牛」,且不懼艱難,「困難都是人說出來的!」在遠房堂舅的介紹下,他進入上海緒元染織廠當學徒。由於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老闆對他非常滿意,3年滿師後,升任跑街,推銷棉布,顯示出卓越的經商才能。
1935年,張敏鈺任職的上海義生染織廠發生勞資糾紛,老闆橫下心來收攤,張敏鈺和另2位中階主管勸說老闆繼續經營,結果老闆卻說:「既然你們對這份工作這樣執著,我乾脆把機器送給你們3人當作遣散費好了。」由於另外2名同事退縮,張敏鈺決定以5台機器起家,向親戚借了500元,在上海灘創立自己的兆慶染織廠,22歲便成了年輕老闆。
然而,張敏鈺的創業之路,幾經浮沉起落,「好幾次從零開始」。創業之初,適逢「白銀風潮」,市場購買力急劇下降,張敏鈺白手起家,一無資金,二無銷路,要勉強維持都很困難。
他後來回憶說,「那時我幾乎每天吃綠豆稀飯,菜是梅干菜燒豆腐,可以省下買鹽的錢。」所幸他辦廠講究品質和誠信,不久就贏得了一家大商店的信任,決定跟兆慶廠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幫助他熬過了創業期的艱難。
早年,張敏鈺在上海經營紡織業,曾遭對日抗戰,歷時20年打拚,先後創辦兆慶染織廠、悅新紡織公司等多家紡織公司,好不容易營運安穩起來,又逢國共戰亂。
眼看上海戰雲密布,1949年初,張敏鈺拆遷機器設備到台灣時,結果貨輪沉沒,設備全沉入海裡,已無退路的張敏鈺攜家帶眷,來台再次艱苦創業,籌建悅新紡織公司、嘉和麵粉廠及嘉新麵粉廠等,後又投資創設嘉新水泥公司。
當時,台灣通貨膨脹,百物騰貴,棉布異常短缺,於是張敏鈺決定重操舊業,在台開設紡織廠,並沿用悅新染織公司的名字。適逢台灣當局為促進島內經濟的復甦,決定扶植較易發展的紡織工業,祭出優惠政策,讓經驗豐富的張敏鈺如魚得水,第二年再與友人合資開設大東紡織公司,第三年又參與創辦坤慶紡織公司。1959年張敏鈺獨資創辦益新紡織公司,致力於科技革新,提高生產水準,外銷訂單劇增。
同時,張敏鈺也從紡織跨足水泥業。1954年,張敏鈺與翁明昌、焦廷標、呂鳳章等人集資成立嘉泥,直到1977年,翁明昌過世,張敏鈺家族以嘉新麵粉股權交換翁家手中持股,完全掌控嘉泥,張敏鈺因此有「水泥大王」之稱。
1957年,喜泥的第一套水泥生產設備安裝試車完成,正式生火開工,年產五洲牌水泥15萬噸。翌年,公司營業額突破新台幣億元大關。1960年,第二套水泥生產設備建成投產,產量翻番。又過了20年,第四套設備也在岡山落成,年產總量達220萬噸,為台灣單元工廠中第一大水泥廠。此外,張敏鈺還成立嘉利實業公司,專營預拌混凝土事業,在岡山、桃園、中壢、臺中、大肚等地設有5個預拌廠以及高雄紙袋廠。
如今一甲子的嘉泥,已成為多元化、跨國經營,除了水泥銷售和掌握台泥最大股權之外,也積極跨足餐旅業,嘉泥市值最高曾達逾200億元。
在第三代張剛綸帶領下,嘉泥近年來渡過轉型陣痛期,今年解散中國江蘇聯合水泥廠、出清台泥國際股份,轉入飯店餐飲業,進軍義大利、日本沖繩蓋飯店,也在台灣開了第一間做月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