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難民想要創業,所面臨的是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當中多半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缺乏資金,沒有社會資源(親朋好友的贊助),英語能力不佳,也不熟悉本地市場與相關法規。
我們最近針對澳洲哈扎拉難民所做的一項研究,將有助於外界了解他們是如何排除這些不利因素,走上創業之路。這些人通常是從工作中攢錢,籌到創業基金,然後與朋友或家人一同做生意。有些人把拘留所裡的經歷轉變為優勢,找來昔日難民營裡結識的友人合夥創業。
簡言之,透過努力、決心和冒險精神,這些哈扎拉創業家學會了英語、累積了資本和人際網路,也逐漸熟悉了阿得雷德當地的環境與契機。
我們訪談了31位阿得雷德難民,包括29名男性與2名女性,其中15人是搭船來到澳洲,並待過難民拘留中心。這些創業家為當地帶來了180份工作機會,其中還不包括一家擁有870名外包人員的公司。
意外的創業家?
乍看之下,難民──尤其是哈扎拉人──似乎與創業沾不上邊。這些人開店營運所要克服的挑戰(如申請貸款,還有不熟悉當地市場狀況)使得他們的成功額外地令人刮目相看。
整體而言,許多移民族群在自雇或創業的比例上,都高出澳洲本地人。這主要是因為環境驅使,而非某些族裔的人比較偏好創業。舉例來說,檯面上或檯面下的種族歧視,都會讓移民在找工作時處處碰壁。
但難民的處境又比一般的移民更困難一些,因為他們無法仰賴家族親人、社區人脈來籌措資金,或是創造市場利基。
許多難民在來到澳洲或其他收容國家之前,曾經有過做生意的經驗。在我們的研究中,有1/3的訪談者自己或是家屬曾在阿富汗開店創業。以全球範疇來看,難民的創業經驗通常集中在非正式經濟,尤以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最明顯。
根據我們對難民創業的研究,阿得雷德的哈扎拉難民勇於創業的現象,並不是特例。
一份針對烏干達境內剛果、索馬利亞,和盧安達難民的調查顯示,有六成的難民都是自雇者。而在這些難民老闆當中,都市地區有21%的比例還雇用了其他職員,鄉村地區也有15%。不僅如此,都市的難民老闆所雇用的職員當中,還有44%是烏干達本地人。
突破逆境
我們的訪談對象從事各種各樣的生意,驗證了哈扎拉難民已經充分融入本地經濟活動。
有17位哈扎拉創業家開的是傳統的烤肉店,或是專門販售阿富汗、中東、印度進口商品的小型雜貨店。但其他的難民老闆就遍布各行各業,有的是幫人刷油漆、有的是開托嬰中心,有的是回收廢鐵,有的是開駕訓班、旅行社、翻譯社,或是賣輪胎、家具,甚至還有招牌行。
拜雅尼家兩兄弟,艾賽夫和阿里從哈扎拉移民搖身變為旅行社經營者的故事,可以說是許多難民老闆篳路藍縷的寫照。兩兄弟初抵澳洲時,對英語一竅不通,他們被關入伍麥拉拘留中心,待了40天,等到一家人被放出來後,他們才開始學英文。
我和我弟弟去小學,我的哥哥姊姊去上阿得雷德中學唸英文。
阿里和弟弟不久便開了一家翻譯社,接下移民局的外包合約,將英文翻譯為阿富汗達利語。這項工作讓他們接觸到許多其他的移民和難民,也讓他們看到另一個更大的商機。
很多客戶都想回去祖國,問我們可不可以幫他們辦。我們介紹了太多客人,最後不禁想:「幹嘛不自己來做?」
兩兄弟現在同時經營翻譯社和旅行社業務,承接他們外包工作的人達870人之多。
許多數據和研究都證明難民創業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族群。考量到他們所遭遇的挑戰,這點尤其難能可貴。
因此,澳洲國內實有必要重新思考目前政壇和社會上針對外來難民──尤其是那些「船民」的負面態度,不應再無理批評這些人只會拖累經濟,無法融入澳洲社會。
阿得雷德的哈扎拉難民用他們的成就證明了,雖然從船民到創業這條路不好走,但只要付出努力,下定決心,把握澳洲所賦予的優良環境,就有機會在這裡開創人生和事業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