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 08:00 臺北時間

【鏡評】國產車未來值得深思

mm-logo
時事
台灣一年約43萬輛的新車市場,其中每5台就有1台是高價的豪華車。
台灣一年約43萬輛的新車市場,其中每5台就有1台是高價的豪華車。
台灣汽車市場今年出現了強龍壓過地頭蛇、結構性的轉變。我們每年大約有43萬輛新車掛牌,是個不大、也不小的市場,養活了自己的國產汽車製造與銷售產業,同時,從奢華超跑到平價的進口車品牌也在台灣百花齊放。還有,一年40幾萬輛的新車,竟然有高達2成,買的是高價的進口豪華車,每5台新車就有1台是雙B等級的豪華車,正是台灣社會富庶的最佳註解。
這個百家爭鳴、充分競爭、也都有合理利潤的市場,卻出現國產車市占率節節敗退的警訊,9月因為民俗月的季節性因素,全月銷量剩下3萬台,而進口汽車竟然賣了快15,000台,進口車市占率高達48%;10月銷量恢復到每月36,000輛的水準,進口車仍占了45%,「國產車市占率跌破5成」成了業界熱議的話題,甚至出現國產車沒有未來的唱衰聲音。
汽車工業一直是民族工業情感的象徵,早年歷任經濟部長都以發展本土汽車業為政策重點,趙耀東與日本豐田談判,要自組年產20萬輛的大汽車廠,最終以失敗收場,更曾經被視為產業發展的重大挫敗之一。但是,本土汽車製造業卻在90年代之後起飛,豐田、日產、三菱等日系大廠與本地企業家合作,「國產車」品質越做越好,到了2005年,台灣汽車業產值已經衝到了2,309億元,遠遠超過當年愛國經濟部長趙耀東的想像。
不過,汽車產業也跟電子產業一樣,不斷在國際競爭下整併,大者恆大,中後段班最終連湯汁都被拿走,國產車獲得政府法規的保護,在內需市場還維持一定的競爭力,卻因為無力外銷,無法產生規模效益,國產車在過去10年的市占率,逐漸被進口車蠶食,到了今年,終於面臨市占率跌破5成的關卡。
正巧,人口2,400萬人、與台灣相當的澳洲在10月20日吹出「國產車熄燈號」,關閉所有本土組裝廠,未來澳洲的汽車市場100%都是進口車,最後一家GM車廠的4,000多名員工解甲歸田,澳洲國產車的挫敗,會不會是台灣市場的未來,一個2,000多萬人的國家,竟然完全放棄汽車製造產業,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趨勢雖然不利,但是台灣還不至於立即步上澳洲的後塵,因為我們培養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去年整車的產值跌到剩下1,906億元,但是零組件業產值卻有1,921億元,今年各廠都在積極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的零組件,拚命擠入新世代電動車的供應鏈。台灣內需市場無法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整車產業,零組件的技術卻有晉身世界舞台的實力,這正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宿命,與機會。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