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判官》是由台灣團隊18Light製作的獨立遊戲,背景設定在電視老三臺還很強勢的1960~1980年代臺灣,畫風採用了過去國立編譯館常見的課本插圖風格,儘管喜好與否見仁見智,但遊戲畫面以及故事背景確實「台味」十足!再加上其中偶爾透露出的恐懼與壓迫感,不僅讓人與先前也是以相似時代做背景的《返校》進行聯想。
然而,「恐怖」並不是《螢幕判官》中的重點,整個故事更著重在凸顯媒體內容與現實的差距。表面上講述一段殺人兇手的故事,但其實包含了對威權、人際、媒體識讀等社會議題的諷刺與反思,是一款故事中藏著故事的遊戲。它一開始就用真人新聞畫面告訴玩家一個訊息:「一件駭人聽聞的弒父案發生了,而且兇手正是玩家本人。」新聞播畢之後,畫面就切換到一間「規模很大」的幼兒園,主角因為想要尋找母親失蹤的答案展開了一場逃學大冒險。
奇妙的是,幼兒園在主角的視角中會出現樹屋、城堡、旋轉木馬、啄木鳥大時鐘等「愛麗絲夢遊仙境式」的擺設,整體氛圍彷彿童話世界一般。然而一旦切換回老師的視角時,畫面又會變回現實中方正的格局,整齊的桌椅以及畫有塗鴉的黑板,讓我們知道原來先前的畫面只是主角的想像。
遊戲的每個章節都運用了現實與幻象交替的手法,接替幼兒園的中學關卡會從很「寫實」的骯髒男廁出發,並立刻轉換到古希臘羅馬風格的英雄史詩冒險。而最後的夜奔校園關卡儘管看似寫實,隨著故事慢慢收尾,玩家也會意識到那只是一個夢境。但重新回歸現實的家中後,原本在夢境中被主角刺殺的父親卻也同樣倒臥在血泊之中,緊接著警察破門而入逮捕主角。
「我們是刻意不寫下一個既定結局。」18Light的製作人陳任軒說道。「因為如果我們把故事寫死的話,玩家可能就會『喔,是這樣的故事啊……』然後就沒有更後續的討論了。」
所以結局呢?到底誰是兇手?對於這個問題,飽受玩家們責問的陳任軒也代表團員們說:「我們希望這款遊戲能讓玩家找回天馬行空思考事件的能力,大家相互討論一下可能的真相。畢竟遊戲外的互動也是一種玩遊戲的一環。」
遊戲把這個問題交給了所有玩家和旁觀者來判斷!套用一句《螢幕判官》中的行銷詞:「隔著螢幕,各是判官。」這款遊戲其實一開始就提示玩家他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了,不只是遊戲主角而已,同時也是螢幕前的判官!
系列報導:
按讚加入《鏡漫遊》臉書粉絲專頁,關注最新ACG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