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簡稱UBI)實驗,不久前傳出將在年底結束,不再續辦,引來外界一陣譁然。雖然這項計畫原本就預定試辦到2018年底,實驗內容也僅以失業者為對象,而非真正的「全民基本收入」,但在UBI概念正火熱、每丟出來必定引發正反激辯的今日,芬蘭當局的創舉仍然動見觀瞻,一舉一動或任何閃失都令人好奇,急著引為殷鑑,或做為未來施政的參考。麻煩的是,主辦的芬蘭社會安全局已表明了不會在實驗結束前發表任何結果,以免影響參加人員的行為,因此對於關注UBI發展的人來說,唯一得以窺見實驗初期成效的管道,就是透過媒體對參加者的訪問。
以英國衛報來說,2017年底就曾派記者專程前往芬蘭一個小鎮,專訪被隨機抽選加入UBI實驗的民眾。Juha Jarvinen是6個孩子的爸。過去他長期支領芬蘭政府的失業津貼和低收入補助,這些錢雖然供應了一家人所需,但社工人員緊迫盯人的查訪和稽核,卻讓他無心也無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或是尋找適合的工作。但在獲選加入UBI之後,Jarvinen開始從事影片拍攝、網站經營,甚至趁著餘暇製作手工鼓,賣鼓來貼補家用。根據他的說法,每月560歐元(約台幣2萬)的UBI收入根本不夠生活開支,但這筆錢帶來的安全感,卻將他從「失業陷阱」中解放了出來。
反對UBI的人,常主張不預設條件的發放全民津貼,會使人民變得懶惰。但芬蘭記者Tuomas Muraja的經驗卻顯示:「變懶」是極少數,反而許多Soho族、約聘人員,兼職工作者、專案人員和接案者可以因為UBI而獲得生活保障,得以更積極地投入職場,從事開創性、藝術性、甚至是公益性質的工作。從事文字工作的Muraja並非典型低收入戶,但由於媒體產業的性質,有時他可能1個月,甚至好幾個月沒錢進帳。加入UBI之後,他開始到學校去演講,還參加了公共論壇、書展等多元性質的活動。他認為UBI並沒有讓他的財務狀況有任何重大改善,但心理上的效應卻是無法估計的。和過去每逢失業請領津貼要千方百計證明自己「沒工作」的心情相比,UBI讓他可以放心地從事約聘工作,或甚至無償工作,而不必擔憂失去請領資格。
Mika Ruusunen也是2,000名UBI實驗入選者之一。在領到UBI的支票前,他曾失業長達16個月,後來決定重返校園,念個電腦學位重新出發。現在他雖然已經找到了電腦公司的工作,但UBI寄來的支票並未因而中斷。
「找到這份工作之前,我曾想要開一家自己的公司,」Ruusunen表示:「有了基本收入,我現在可以開始朝這個方向去努力。UBI會鼓勵人去工作,即使這份工作是兼職,或報酬不多。對社會而言,這可說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