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松合作過的導演從李行、丁善璽到侯孝賢、楊德昌,由林正盛、易智言到王小帥、萬瑪才旦,無論劇情片或紀錄片,都能裁剪出神髓、融入詩詞的韻味,把影片優點發揮到極致。
「我喜歡剪接,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映你的態度、想法,耐心溝通、多了解影片就會有恰如其分的電影。」這是資深剪接師廖慶松在2018年獲頒金馬獎特別貢獻獎時的致詞,45年的剪接生涯,他始終扮演電影守門員的角色,讓影片成形。
人稱「廖桑」的廖慶松從小愛看電影,1973年他從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後,跟著汪晉臣、王其洋與沈業康等前輩,當剪接助理,第一部電影是丁善璽執導的軍教片《英烈千秋》。「那時電影相對通俗,都是說故事,老師傅身教多,一直剪片,你就看他做,很少講理論。」老師傅用手拉底片,剪到需要空鏡時就拿起膠卷、張開單臂,「我問師傅為什麼要這樣?他說,這個長度(3呎,48格)就是2秒鐘,夠了。」
當時電影空鏡頂多2秒,廖慶松後來才知道空鏡是有情緒的。到了《悲情城市》,雷聲的空鏡可以長達1、2分鐘,但都是後話了。
廖慶松小檔案
1950年2月20日出生於台北萬華
重要得獎紀錄:
- 2002年獲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 2006年獲頒第10屆台灣國家文藝獎
- 2018年獲頒第55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
- 11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剪輯:1978年《汪洋中的一條船》、1984年《風櫃來的人》、1985年 《結婚》、1989年《悲情城市》、1995年《好男好女》、2001年《十七歲的單車》、2002年《美麗時光》、2005年《最好的時光》、2015年《刺客聶隱娘》、2017年《笨鳥》、2018年《後來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