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06:11 臺北時間

【通才的後勁3】爵士樂大師愛打棒球 多方涉獵有利儲備人生下半場籌碼

mm-logo
文化
高球名人老虎伍茲是從小就受父母刻意栽培的代表性人物。(東方IC)
高球名人老虎伍茲是從小就受父母刻意栽培的代表性人物。(東方IC)
小時候在學校裡都寫過這樣的作文題目:「我長大之後要做╴╴」,供孩子們抒發對未來職業或抱負的理想。小學老師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但這個題目的「設定」其實已經埋下了長大只能做「單一」職業的伏筆,暗示我們應該盡快選定目標,努力成為「專家」或「專業人士」。
「一萬小時法則」和「刻意練習」理論,就是將這種價值觀具體化、通俗化的行銷詞彙。雖然把這兩個觀念發揚光大的英國作家Gladwell,以及後續引發熱潮的幾本暢銷書──如老虎伍茲的父親厄爾所寫的《訓虎記》(Training a Tiger)──主要著重在音樂、體育這些須要反覆練習的技能,但「學有專精」和「專業=身價」卻是社會上長久深植人心的觀念,影響遍及各行各業、甚至左右許多人的人生道路和職涯選擇。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為了追求「深度」,而放棄了「廣度」,而且為了投注更多的時間在單一技能或學術科目上,不斷地把青少年或兒童接受「專業訓練」的年齡,再往前拉。
但《廣度》這本書的作者David Epstein在寫書過程中,發現很多的案例和研究都證明「通才」訓練才是對長遠職涯發展來說,最有利的學習態度和方式。雖然短期看,越早專注於單一領域的人在大學畢業之後,收入確實高於其他人;但若把時間軸放大,追蹤所有人20到30年後的出路,研究卻發現那些年輕時涉獵較廣、換過跑道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適才適所的人。
Epstein舉了2位歷史人物為例:美國爵士樂傳奇人物艾靈頓公爵,小時候因為父母親都是鋼琴家,很早就替他安排音樂課程,但當時的艾靈頓卻常翹課,跑去打棒球和畫畫,直到他年紀更大些,才開始專注音樂創作;而史上第一位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女數學家瑪莉安‧米爾扎哈尼,則是從小就展現出豐富的想像力,且愛看小說,一度深信自己長大會當作家。
從比爾蓋茲到祖克柏,近年來矽谷金童從學生時代就埋首打造數位帝國的發跡過程,令世人深信比別人快一步,盡早投注於單一領域,才能拿到人生勝利組的門票。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曾狂妄誇口:「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根據美國普查局和西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數據,在美國成長速度最快的新創公司當中,創辦人的年齡平均是45歲左右;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如果一家新創公司的老闆在50歲創業,那麼這家公司成功的機率,是30歲年輕創業家的兩倍;而如果一家新創公司的老闆是30歲,他成功的機率也要比20幾歲就創業的小夥子來得高。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