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西迪亞克諾(Peter Arcidiacono)論文裡的數據提到,常春藤名校的校隊比其他同學更白、也更有錢。
常春藤聯盟學校的棒球、越野、擊劍,草地曲棍球、高爾夫、冰球、袋棍球、划船、帆船、滑雪、壘球、壁球、網球、排球、水球和摔角的校隊,非裔和西裔學生比例不到10%。
在哈佛,運動校隊許多來自高收入家庭學生。根據哈佛校內的資料,運動員招募學生家庭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比例是非運動員學生家庭的兩倍。
《大西洋期刊》的報導也提到,富家子運動不只是在大學入學時發揮威力,它對美國菁英的專業服務業--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顧問公司--決定要雇用什麼人也扮演了驚人的巨大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家瑞維拉(Lauren A. Rivera)在2015年出版的《家譜:菁英學生如何獲得菁英工作》(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書中,曾問菁英公司的雇主們如何挑選新進員工,她發現答案是簡單三個字:Ivy League Sports(長春藤聯盟運動)。
瑞維拉說,菁英公司招聘新進員工是根據的是兩件事。首先他們篩選「最好」的學校,如哈佛、史丹佛、普林斯頓的學生。其次他們會察看應徵者的課外活動,尤其是他們在高中和大學參加什麼運動。
當然,你不是有運動就行。招募人員對應徵者的運動項目最偏好的是「曲棍球、網球、壁球、或划船」。因為這些運動具備了稀有性(rarity)和排他性(exclusion)。這些運動成了階級的符碼,讓上流社會的菁英們辨識彼此。
一名銀行家告訴瑞維拉說:「你不會在底特律的公立學校找到一個壁球(squash)選手。對他們來說,南瓜(squash,和壁球同樣拼法)只是一種蔬菜。」在菁英的企業裡,透過高檔時髦的運動,高階主管可以篩選出和他們社經地位相當的新人,而不需面試時當面問他:「孩子,你家裡是不是像我家一樣有錢?」
於是,運動不再是一種休閒活動,而是攸關教育和就業的競賽。有錢的父母、菁英大學、還有菁英的企業都參與了這部複製特權的機器。
參考資料:Atlantic,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