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隆靠客製化抓住顧客,「客人說用鋤頭鬆土,速度慢,我想出蜈蚣犁,鐵桿上接很多支尖勾,讓牛拖著往前拉,一排土都鬆了。」
兒子蔡添順見過生意最好的時期,父親上餐桌時衣褲全被大汗浸濕,「放學趕快去幫忙,這行請不到工人啊。」他又是兄弟中最早完成學業的,「我不忍心他1個人做。」
但蔡慶隆以前非常嚴厲,與現在慈藹形象落差頗大,蔡添順記得,「他脾氣很壞,休息的時候如果吵到他,他會罵人。產品做不好,他也會生氣,看到的東西都拿來丟。」
隨著農具機械化,台灣轉型成工業社會,店裡也順應時代修理工具機零件,例如紡織機的傳動軸、磨尖電鑽鑽頭等,蔡慶隆還兼做鐵窗花與鐵門,「以前打鐵店沒人做這個,我自己想的。」店面外牆窗花被折出大大的壽字,便是出自蔡慶隆之手,歲月斑駁了油漆,腐蝕不了打鐵店的求生意志。
10多年前工廠西進,農地重劃,蔡添順連修理機具的案子都接不到,產品主力也變成日常使用的菜刀,「我們用鐵包鋼的三明治作法,才會堅固耐用,全鋼的太硬,容易斷,沒有鋼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