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還在中華路上與北門遙遙相應的紅色招牌「德昌富鴻」,不僅是中華商場棚屋時期就創立的老店「德昌電料行」進化,也是客家人在中華商場奮鬥的傳奇代表。
40年來 層櫃裡找材料
晚間7點,走進德昌富鴻左邊的門市,相較右邊新一代門市擺滿高級影音設備,這裡更像是乾淨的文具行,伴隨背景佛經音樂,老客人稱「光仔」的大管家吳祥光,站在櫃台邊,光速扒完便當,親切招呼我們。
「已經退休啦,退了啦。」說話帶著客家口音的吳祥光,一邊看店一邊受訪,才說到他「阿十」幾歲退伍來到這,一個眼色,又遁入層架幫客人找材料。這天他也是早上9點來上班,一路在門市張羅到晚上9點,過去40多年皆如此。去年老闆娘湯陳雲霞過世後,67歲的他成為店內最資深的員工。
「這是導播室儀表板用的、這是電燈器材的面板呀、後面這是充電的電頻、夾子、控制盤……。」吳祥光為我們導覽電料行,半身高的層櫃,上面鋪了一張張樣品板,展示不同系列型號的電子材料,想要什麼,就循編號往下方的抽屜盒找。
眼前玄祕又琳瑯滿目的零件,標示各個劃時代的產品:真空管、電晶體、IC、唱盤、卡帶、隨身聽(Walkman)、數位電視⋯…。德昌因為店開得久,材料最完整,吳祥光隨手拿出早年手提音響的錄音祕器,笑說現在沒有人這樣用了。至於整排讓人懷念的塑膠、鐵製的旋轉按鈕,他看了會兒嘆:「這現在沒什麼新的了。」—觸控螢幕當道,誰還用按鈕?
「大概2011年後,(景氣)慢慢沒有以前好了。」吳祥光回顧,工廠外移,早年德昌還會接台、日廠維修部的大單,後來少了,加上消費電子用品推陳出新,有問題換一台,修復意願大幅降低。事實上,零件的需求也與自行改裝的風潮有關,早年進口電器昂貴,自己組裝APPLE II、擴大機,是許多青春學子的樂趣。訪問當天,就出現幾組都當爸爸了還帶著玩具或筆電來問電壓的老客人。
靠電子業 家族開枝散葉
「店長的哥哥、弟弟也在我們家族企業上班,以前我們是德昌、德明、德福、德和,有貿易公司、電子工廠、門市、代理部門,十幾個兄弟分家之後,德昌分給我爸爸。」今年41歲的現任老闆湯國賓解釋,父輩老家在楊梅原來務農、種茶,最早是姑姑與一個阿伯在中華路開店,人手不夠,「把兄弟姊妹像粽子一掛人拉上來,現在中華商場散出去跟電子業相關,姓湯、溫、吳的,多是楊梅來的客家人。」
老中華商場人總說第1棟都是客家人的原因在此,勤勞又一個拉一個。湯國賓轉述,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店內每天現金量大到要請保鏢,其中做貿易的德明,甚至買下康定路上的舊聯合報大樓,德昌富鴻現址則是他母親在中華商場拆遷前就開的分店,「那時沒轉移,德昌可能也散了。」
最後問吳祥光,中華商場拆除那天的記憶,他老實回:「不曉得,都在搬貨。」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勤儉的客家老鄉,也是轉動時代的零件,他勉力養大2個小孩,沒有買房,休假仍回楊梅老家。在他又遁入層架為客人尋貨前,想到稍早他說,零件不值錢,「但零件消失,就真的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