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當時「文人辦報」的風氣不同,早年從商的黎智英,在成衣集團佐丹奴於市場上取得成功後,開始開拓媒體事業。1990年,黎智英創辦壹傳媒集團及《壹週刊》,1995年,《蘋果》創刊,一開始便採用了完全市場導向的方針,不單打破當年報業的5元市場共識,以每份報紙港幣2元發售,還採用全彩色印刷、特大字號標題、排版使用大量圖片,《蘋果》很快占領報業市場,成為銷量僅次於《東方日報》的報紙。
採市場導向 改港媒生態
市場主導的思維,也反映在《蘋果》的內容上。為了吸引讀者,《蘋果》刊登八卦新聞,使用聳動煽情標題,為搶獨家不擇手段。營運初期,《蘋果》曾捲入一起支付受訪者報酬北上大陸召妓,以拍下獨家照片作為頭條的風波,又因設有風月版、引入狗仔隊文化揭露藝人私生活,而被批為「羶腥色」的代表。
有「狗仔隊始祖」之稱的歐建樑是《蘋果》的創刊員工之一,此前他在香港《壹週刊》已經工作3年。「主管找我去蘋果拍明星照片,我的風格很適合剛開始的《蘋果》娛樂版,藝人走光、偷拍那種風格,」歐建樑說。
《蘋果》很快重新定義了當時香港娛樂新聞,走光照、醜照、偷拍跟蹤,也因此成為演藝明星的夢魘,甚至還曾被香港演藝人員公會所抵制。「過去,香港娛樂圈相片是美美的,明星很漂亮的宣傳照,但老闆說,『我要的是不一樣的東西。』」歐建樑曾3天3夜躺在下水道,就為了偷拍到郭富城電影的保密造型;他也曾偷溜進鄭秀文演唱會後台,獨家拍下鄭秀文與許志安戀情曝光當下的擁抱照。
「我們從沒有人看,到成為娛樂圈的重要新聞。我到記者會,對手《東方日報》都會在我左右兩邊攔著我,就像不給足球員跑來跑去,他們很怕我們,但我都有辦法拍獨家照片,每一期我都好像足球明星。」歐建樑認為,那不僅是狗仔的功力,更有來自報社的支援,「以前還是拍底片,其他人可能拍1、2卷,我們拍10卷,他們拍一個專題故事,一般公司給2天,《蘋果》會給你4天,但你一定要做一個跟其他人不一樣的東西,做不到就要離開公司。」
1996年加入《蘋果》娛樂版的攝影記者阿德(化名)回憶,他剛開始在《蘋果》工作時,正值資源豐沛的黃金年代。各種爭議之下,《蘋果》內部對質量的要求極高,不惜高薪挖角有經驗的攝影記者,一個明星開記者會也派出多名同事。
公司有多願意花錢,拿到獨家新聞,在《蘋果》年資25.5年的阿德印象深刻。有一年,百事可樂請了F4等明星去約旦拍廣告,《蘋果》收到獨家消息,要阿德和一隊攝影師追蹤拍攝。90年代,公司曾經派阿德1年去好幾次歐洲,採訪品牌時裝週,當時去歐洲出差成本非常高,「法國一個禮拜、米蘭一個禮拜,美國、倫敦也都有,常常去20幾天才回來,拍攝超過100桶底片。」
除了煽情吸睛的報導,《蘋果》也投放大量資源在突發及調查報導上。多年來,多次揭發社會議題,包括前立法會議員程介南以權謀私、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宣布調高汽車首次登記稅前「搶先偷跑買車」、港鐵沙中線剪鋼釘工程醜聞、港府密謀十二港人送中等。《蘋果》毫不掩飾支持民主,每年六四,《蘋果》都會以頭版刊登維園悼念集會的燭光照片,並在七一遊行前,呼籲民主派支持者上街。
「我們是唯一一間不論占中也好、遊行也好,娛樂版去採訪(聲援民主遊行)最多的媒體,」阿德回憶。「我們一個禮拜都會去幾次,看看有沒有明星(參加民主活動),其他報館會當香港沒發生這件事,就算明知道有藝人去,也不會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