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因為韓老師(韓淑華)帶這些孩子畫畫,自然接觸到。一開始,我以為他們像《雨人》裡的達斯汀霍夫曼,有特異才能,結果沒那回事。」17年前,導演林正盛因認識從事藝術治療的韓淑華,逐漸接近自閉症兒童的世界;後來林正盛與韓淑華相戀、結婚,「這些孩子」也圍繞在他們的生活,不但成為林正盛紀錄片的主角,兩人更聯手與朋友們創立「多寶藝術學堂」,提供泛自閉症者以創作自食其力的空間。
林正盛的影像之路始於紀錄片,但無論是90年代初期,獲《中時晚報》電影獎(台北電影獎前身)肯定的3部紀錄片,或者後來的《一閃一閃亮晶晶》《地球迷航》,都與他當時的生活有關。「我的紀錄片往往是被攝者來到身邊,不是刻意尋找。」拍《一閃一閃亮晶晶》前,林正盛已認識這群自閉症兒童5年,家長們得知他是導演,紛紛提議希望藉影片讓更多人了解此議題,該片也應運而生,並在2010年上映時引起關注。
隨著時間經過,長期教導自閉兒繪畫的韓淑華體認到,這群孩子終歸要長大、面對社會,下一步該如何?幾經討論,邀集友人們於2016年成立多寶藝術學堂,讓具藝術才能的自閉症者持續創作,並培養生活能力。林正盛除擔任學堂所屬的多寶格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也理所當然以影像記錄相關活動。
2018年11月,學堂成員在清華大學藝術中心開畫展,林正盛側拍時,看著孩子們與畫作,下了決定:「拍他們久了,累積到一個程度,就在那一天想,好,再拍部紀錄片吧!」但這次鏡頭前的自閉症者不再是兒童,而是成人。「處理大人的世界比較沒那麼可愛、甜美,甚至是打擊,可是我希望經由這些殘酷的過程,讓大家找到如何與他們相處的方式。」
林正盛一開始拍攝並未設定主要人物,是在後期整理結構時,順著故事的流動走向,自然排除某些支線,留下陳樹緯、薛惠綸、韓沛軒與陳藍廷瑋為主軸。4人的年紀從45歲到20歲不等,有的熱愛繪畫、有的喜好鋼琴、或擅長寫詩,但也因不同型態的自閉症,在成長過程中備受挫折,整個家庭同樣得一起承擔。
拍攝時要很謹慎,如果素材不夠、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另外一面,就捨棄,以免造成觀眾的錯誤印象。
林正盛拍片的基本原則是「完整呈現他們的生命狀態,不讓人產生誤解」。片中可以看到主要人物令人驚豔的演奏、繪畫和詩句,也有情緒波動、焦躁不穩的時候,但都會解釋背後原因。林正盛表明:「拍攝時要很謹慎,如果素材不夠、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另外一面,就捨棄,以免造成觀眾的錯誤印象。」
為讓影片更生動,林正盛請屢獲金馬獎肯定的音效專家杜篤之負責聲音,並透過劇場影像設計師、動畫創作者王奕盛的後期動畫處理,讓靜止的圖畫有律動變化,細膩做工得花一、兩個月完成。
由於有《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經驗,此次林正盛更知道與自閉症者相處的方法。不過他表示,這部片的被攝者是大人、不是小孩,拍片的感受也不一樣。例如:20幾歲的薛惠綸有出色的琴藝,卻難適應現實生活,滿腦子都在想去外太空玩。「不能腳踏實地,要怎麼開展人生?尤其關係越緊密、越會替對方擔心,覺得殘酷。」他強調,這種殘酷感必須自己消化,不能強壓在對方身上,這也是拍片過程最困難的地方。
自閉兒不能腳踏實地,要怎麼開展人生?但這種殘酷感必須自己消化,不能強壓在對方身上。
至於拍攝經費,反倒沒那麼讓林正盛憂心。全片預算將近1,000萬元,他透露:「拍紀錄片不是立即就得動用大筆資金,所以我得到韓老師同意後,拿房子抵押貸款300萬元就開始動工了,然後盡量找錢、找贊助,且戰且走。」
《地球迷航》除獲文化部紀錄片製作補助240萬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補助100萬元,也從林芳瑾文教基金會、仁寶電腦及光陽工業等民間機構、企業,陸續募得約190萬元。影片企劃案曾入選2020年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因疫情只能線上參加。林正盛說,見面談較有助於募資、版權銷售,但還是有和一些歐洲片商視訊,藉機讓更多人知道。
影片完成後,獲邀為金馬奇幻影展開幕片,最近則發起「上映暨自閉症公益計畫」群眾募資活動。林正盛指出,群眾募資可提前宣傳造勢,如募資順利就更有基礎進入戲院繼續推廣。該活動在各界名人推薦下,18天即達成第一階段目標,籌得「發行上映」費用300萬元,將持續募資以寄送影片公播帶給全台2,000多所小學,同時計畫將20%收入捐助多寶藝術學堂,幫助自閉症者。
創設多寶藝術學堂的韓淑華回憶20多年前、最初帶領自閉兒繪畫的情景,「孩子們可能講話遲鈍、口水沒辦法控制,但看到水彩,眼睛會發亮。」因為創作最能點亮他們的神采,「如果能讓這群孩子做想做的事、有想要的環境,他們會更靠近現實的世界。」林正盛則認為,台灣社會越來越進步,更能接納多元樣貌,他強調,「生命有多麼地差異,世界就有多麼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