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業表示,這部影片是他與台北電影節工作同仁一起討論出的,「最主要是因為昂希朗格瓦是我們的偶像,他也是非常特殊的電影資料館館長。由於他很熱愛電影,從1930年代中成立法國電影資料館開始,就一直守護他逐步蒐集回來的影片,在二戰法國淪陷期,用各種手段跟德國周旋,保護這批作品,甚至有些手段像是欺詐,偷天換日。」
黃建業說,昂希朗格瓦在二戰後努力整理不同的電影資料,包括精彩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還蒐集很多亞洲電影,而且在巴黎夏樂宮的放映空間連排片都充滿影迷特殊的觀點,所以很多人爭相看電影資料館的影片,甚至連沒字幕的日本片都看得津津有味。例如:法國名導尚盧高達當年看日本電影大師溝口健二的作品,努力欣賞片中橫移長鏡頭。在昂希朗格瓦主導下的法國電影資料館,吸引二戰後一群文藝青年前往,也影響後來法國電影新浪潮導演。
昂希朗格瓦同時具爭議性,他雖注重影片推廣,但國際電影資料館的觀念其實更重視電影的保存。他會親自攜帶影片、甚至把影片裝箱扣鎖在自己的手上再上飛機,可是保存優先的人看來,影片還是在冒險。因為爭議與閒言閒語,法國官方也想換掉他。
1968年2月法國文化部長是馬侯(André Malraux)想把朗格瓦換掉,引發年輕人與電影人抗議,連日本導演黑澤明、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等都加入聲援,間接引發學生示威的五月風暴事件。黃建業說,「昂希朗格瓦不單只是館長或法國電影精神代表,也是飄揚的法國電影三色旗。他代表一種高度浪漫的電影精神與熱愛,所以我想可以讓某些影迷看看這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