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刺激、有痛,才會有進步。」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分析,國際觀光旅館過去只做國際旅客生意,面對疫情最大挑戰,是不懂得如何切入國旅市場。第一步多數是先止血,透過產品延伸創造營收穩住員工,再從中創新,尋找分散投資的項目,例如跨足電商、零售業就是其一。
「過去景氣大好時,飯店業多數很少關心客人從何而來、從何而去,投資也多限於硬體,疫情讓他們發現經營重建客戶關係非常重要,也讓整個產業認知到,其實飯店的品牌內涵、核心價值絕對遠超越硬體。」李世珍分析。
國際商仲業者瑞普萊坊曾經做過統計,以飯店為基礎的服務式住宅,全球來說整體溢價率較一般住宅高出25%至35%,疫情間甚至溢價率達39%,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說,這代表著品牌才是飯店的核心價值,疫情當下更是。
「過去大家有個迷思,例如開發商熱衷投資飯店,或許是認為只要將建築蓋好就能開門營業,忽略旅館是勞力密集、國際接軌、服務需要持續優化的產業,長久以往台灣觀光旅遊業不會進步。」黃舒衛表示,只要走出這樣的格局,從專業服務進步,也有機會解決目前產業面對的瓶頸。
CBRE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國際觀光步入復甦至少要等到2024年,但實際復甦時間點在各國逐漸開放邊境後,或許有望提前,不過在此之前,飯店業首先必須面對的第一關是如何活下去,而有幸存活者,思考轉型升級也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