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後,機器人在工廠取代人工已是司空見慣,但你能想未來在超商要買「開放式熱食」,是一隻機器手臂幫你煮茶葉蛋、夾蛋嗎?和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已經開始從製造業走到服務業,與人類一起上班,專家認為,會有更多工作被自動化的協作機器人給取代。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sand Markets預估,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21年僅為12億美元,2028年則飆升至105億美元。在這一個產業中,台灣早有一位在全球賽局中勝出的佼佼者——達明機器人。
隸屬於廣明光電的達明,是廣達的孫公司,2016年因光碟機應用式微,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決定讓廣明放棄這項「起家」業務,也是在這一年,達明正式從廣明中獨立,揮軍正在起飛中的協作機器人市場。
短短2~3年的時間,達明便坐上全球二哥,據市調機構Interact Analysis 2019年的統計,UR市占率為40.5%、暫居龍頭寶位;而達明就以11.6%的市占率,緊追在後,並且展現坐二望一的強烈企圖心。
綜觀達明的客戶,涵蓋半導體、航太業、電子業、塑膠業,包括德國馬牌、南茂、群創、富士康、漢翔等,如今更進軍食品業,在日本連鎖蕎麥麵店Soba Ichi 幫忙煮麵、在章魚燒店當起大廚,甚至是在獲得日本JR投資的新加坡連鎖店Crown Coffee中化身前台,客人透過機台點咖啡後,親自端上給客人。
本刊專訪了達明營運長黃識忠,但被問及與「一哥」UR的距離,他樂觀地表示,當然期待可以縮短市占落差,但UR擁有強大的先進者優勢,達明只能一步一腳印,打入更多像德國馬牌的大客戶,出貨量就能快速成長。
但是,想縮短與UR之間的差距,人才與資金缺一不可,而上市櫃正是此一問題的解方之一。
早在今年8月6日,廣明發布重訊,宣布為配合子公司達明股票上市櫃規劃,同意放棄其現金增資案的優先認購權,達明上市公發計畫也昭然若揭。被本刊問上市計畫時,黃識忠卻十分低調,語帶保留:「現在不太好說,一切以公開資訊為主。」短短一句話,讓人看到達明完全承襲了林百里口中「烏龜腳四隻,一步一步爬,永遠跑第一」的低調「烏龜哲學」。
約兩個半月後,達明卻在10月25日宣布,在2018年已和達明牽手的日本自動化大廠歐姆龍看好疫情後協作機器人在去球自動化市場的發展潛力,認購達明發行的1億元私募股、取得10%股權,成為繼廣達後的第二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