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07:58 臺北時間

【鏡論】物價小確幸

mm-logo
時事
物價原子彈,一是能源,二是公眾交通,這2項價格因素,全面影響所有物價。
物價原子彈,一是能源,二是公眾交通,這2項價格因素,全面影響所有物價。
疫情作祟,世界經濟亂了套,船上缺貨櫃,碼頭缺貨車,商品供應鏈亂七八糟,成了一盤糊塗棋。供應鏈一亂,物價就漲,過去這一陣子,台灣可謂百物騰貴,屁股綁火箭一般,往上猛竄。從泡麵、沙拉油、豬肉、雞蛋、衛生紙、牙膏、洗衣清潔劑,到麥當勞漢堡、孫東寶牛排、鼎泰豐小籠包,全都加價。最要命的是,建材價格一飛沖天,導致許多重大公共工程,像是新北市捷運環狀線,受到嚴厲衝擊。
不過,張眼環視國際,再回頭看看自己,台灣物價問題還算是小兒科,和他國相比,還算是「小確幸」。因為,基本上交通、能源價格大致穩定。就說美國與加拿大,過去10年之間,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價格上漲不只5成。台灣這兒,就說台北捷運,都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卻從沒漲過價,只是取消了悠遊卡8折優惠。之所以如此,與各國「經濟發展潛規則」有關。這種規則,不會明講,但卻始終被各國政府奉為圭臬。
北美二國,100年前碰上經濟大蕭條,就業率殞滅,國民所得淹頂,所以,直到現在,都是「經濟成長高於物價穩定」。這些國家,寧可忍受通貨膨脹,也要把就業率撐上去。就說眼前,美國物價像沖天炮,但聯準會還是咬緊牙關,壓死利率,以保就業率。台灣,則長期奉行另一種潛規則。當年,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吃了通貨膨脹、物價崩潰大虧,因而,直到現在,台灣都是物價重於成長,早年央行經典名句,就是「穩定中求發展」。亦即,物價穩定位階,高於經濟成長。
大半個世紀過去,不但政府深切奉行這種潛規則,社會大眾也根深蒂固,對於物價,遠比就業率、薪資水準敏感。民眾可以默默咬牙忍受長期低工資,可以吞下「價目不漲,內容縮水」變相漲價,但就是難忍價格數字上漲。其實,莫看這一陣子台灣百物皆漲,似乎日子難過,真正要命的漲價原子彈,還穩穩鎖在政府手裡,沒有引爆。
物價原子彈,一是能源,二是公眾交通,這二項價格因素,全面影響所有物價。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民生問題。當年,馬政府時期,根據國際經濟情勢說話,決定油、電雙漲,那決定其實沒錯。然而,馬政府錯估能源價格政治效應,以致踢到鐵板,釀成軒然大波。
展望未來一年,政府手裡其實還有二樣行政手段,可以壓抑物價:根據《關稅法》第71條,由行政院下令,進口貨物關稅機動減半;根據《貨物稅條例》第10條,由行政院下令,進口油品、天然氣,稅額減半徵收。
明年是大選年,若物價壓不下去,行政院有可能祭出這二樣法寶。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