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總製作成本110萬美元,資金來自菲律賓、法國、新加坡、印尼、德國和卡達。參與製作的監製表示,他與馬納塔相識於2017年的坎城影展,當時馬納塔以《天晴有時》企劃案參加法國國家電影和動畫中心(CNC)的創投平台提案,希望能以本片紀念他遭風災重創的家鄉。
王琮說:「這個題材對於拍首部長片的人是一大挑戰,因為要還原颱風肆虐後的場面,預算非常龐大。」當時馬納塔透露,當地場景還沒完全復原,因為受災區比較貧窮,需要時間重建。王琮因此建議不要在法國找資金,先去拍災後場面,「還原那個狀態要花錢、精力去做。」不過後來片中所有災後場面都是搭建而成,搭配在韓國製作的特效,臨時演員則是當地居民。
不料馬納塔很堅持要找法國資金,也想與王琮合作。所以王琮交付他兩個任務,一是先拍一部非實驗性質的短片,二是參加劇本工作坊。因為雖然馬納塔的劇本有創新之處,影像風格也令他激賞,但故事線卻很薄弱。
馬納塔遵照指示先拍一部劇情短片,還入選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單元。接著在王琮建議下,與法國編劇一起修改劇本,重新思考電影三個主要角色的背景,從他們的內心世界向外推展劇情,順利在義大利都靈影展順利拿下5萬歐元,是本片第一桶金。
與此同時,馬納塔的菲律賓製片也在歐洲各國布線,包括以年輕導演為主的創投平台,王琮則在法國找到CNC國際電影基金,外加德國某基督教投資電影教育的團體等。另外還有來自印尼的資金,以及卡達杜哈電影基金對後期的補助等,均由王琮和馬納塔的菲律賓製片分別籌措。
王琮說:「馬納塔的製片是第一次嘗試國際合作,我們會一起討論在國際籌措資金的策略,照著時程往前走,尋找資金。」他透露,馬納塔在菲律賓是有名的攝影師,男主角是當地偶像明星,飾演媽媽的女演員在菲律賓也很知名,故本片在當地也找到不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