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台灣人1年吃下的胃藥高達22億顆,但民眾對於胃藥的認知有時候也有不少誤解,曾有民眾好奇,聽說常吃胃藥容易有副作用?對此,食藥署特別說明了胃藥的運作方式,做出了解釋。
胃藥依治療機轉不同,分為中和胃酸的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的抑制劑、胃壁黏膜保護劑、消脹氣用藥等,其中使用最普遍、最常見的就是制酸劑。
制酸劑用於中和胃酸,降低因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的腸胃不適。若長期過量服用制酸劑,須注意以下副作用:
- 含鋁鹽的制酸劑易導致便祕。
- 含鎂鹽的制酸劑容易產生腹瀉。
- 含碳酸根離子的制酸劑與胃酸作用後會產生二氧化碳,也容易有脹氣、打嗝的不適感。
- 含有鈉鹽成分的制酸劑對於高血壓、腎衰竭等患者,因需控制鈉攝取量,較不建議使用。
- 若長期服用胃藥,可能會改變腸胃道的酸鹼值,使得腸胃道菌叢生長失衡,增加感染風險。
因此,服用胃藥確實要注意其成分及適應症,各種不同成分的制酸劑會導致不同的副作用。食藥署也提醒,有些人擔心吃西藥會傷胃,服藥時一定要搭配胃藥,但並非所有藥品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況且有些藥品與胃藥併服,反而會影響藥效,使用前應先詢問醫師、藥師,以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