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8月,本刊就曾前往潘思源的幾處「寶庫」參訪,有中山區的透天厝、也有隱身在信義區的辦公大樓,在寸土寸金的北市精華地段,卻被他拿來當倉庫用,潘思源的藏品以量取勝,有數量驚人的瓷枕、一排又一排的壽屏、放滿一整個倉庫的金漆木雕,令人嘆為觀止。
潘思源說自己年輕在美國做地產賺到錢,1979年到大陸河南、山西考古,父親要他回福州老家,看看能做些什麼?他說當時福州窮困,「好像只能捐錢,也沒別的能做了。」
80年代,福州開始拆除老房子,潘思源看了可惜,覺得有些豪紳家中都是好東西,若能保存在台灣多好,「我買東西買很早,斷腳的也收,一開始它們是成堆的賣,真的很便宜,不買會後悔。」他說收到最後還能下訂單,就會有人想辦法拆給他,光是金漆木雕他就收了4萬5,000件。
「我什麼都收,除了女人不收藏,因為後遺症太大!」訪談過程中,潘思源總能面不改色的從正經訪談中,爆出1、2句金句,讓在場人士從認真傾聽到滿頭問號,再到放聲大笑。
雖然不時冒出1、2句笑話,但談到自家藏品的未來,潘思源心中早有定見,「我要蓋廟宇,它不是真正的廟,是一座博物館,其實台灣寺廟裡的金漆雕刻,就是宗教建築藝術的一種。」
迥異於其他藏家,潘思源除了想蓋博物館,還透過修復藏品提升台灣工藝技術和教育。以這次展覽、出書的金漆木雕為例,潘思源就請來有人間國寶之稱的修復大師李秉圭、蔡德太等人進行修復,透過這些大師的手藝,讓這些文物重現光彩,才讓人有機會穿越時間,一窺數百年前的文化內涵。
此外,潘思源也和比較年輕的修復師蔡舜任團隊合作,甚至找上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和學校合作,讓學生可以有修復的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