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許多事情屬於「新生事物」,大數法則算不出「長期穩定值」,只剩下一堆亂數。這種事情,保險公司最好別碰為妙。然而,台灣眾保險公司卻腦袋糊塗,一頭撞進這種新生事物亂數堆裡,以為摸到大肥魚,結果卻撈到大白鯊。這新生事物,就是新冠肺炎防疫保單。最早,保險公司以Alpha型病毒為對象,大數法則一陣運算,覺得有搞頭,於是賣起了保單。起初,保單熱賣不已,保費收入肥滋滋,保險公司笑呵呵。
沒想到,後來病毒轉性,跑出Delta型變種,台灣去年夏天鬧了一陣子,賠償案件猛增。不過,情況還好,鬧了兩三個月,也就偃旗息鼓。於是,保單繼續賣,即便去年底已經跑出Omicron新病毒,還是有愈來愈多保險公司下海。今年四月初,疫情爆發,豬羊變色,每日確診人數直線飆升,民眾蜂擁搶購保單,保險公司驚覺大事不妙,趕緊把疫情保單下架。不過,已經來不及了,共賣出六百餘萬張保單,等於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買了防疫保險。
染疫者為求理賠,就衝醫院,做PCR檢測,索要確診證明,然後,回頭向保險公司要錢。如此,兩頭擠迫,那邊醫療體系壓力暴增,這邊保險業者大量失血。於是又演變成保險公司不斷緊縮理賠標準,力圖減少失血;民眾則抗議不休,連帶立法委員、電視名嘴,也跟著又叫又跳。這樣一鬧,主管機關金管會坐不住了,趕緊兩頭協調。
甚至,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都上了防疫宣傳,說是理賠有2年期效,不急著現在索要確診證明,向保險公司求償。問題是,保險公司都搖搖欲墜了,民眾哪裡還可能耐心等上2年?就這樣,理賠烈火一天燒過一天,中小型保險公司資本不過幾十億元,理賠金額卻上百億元,怎麼樣也撐不過去。
這事情,現在還沒落幕,還有得鬧的。並且,以眼前的局面來看,絕難善了,可能會有小保險公司承受不住,釀為金融風暴。大半世紀裡,大小金融風暴無數,性質殊異,也各有處理手法。不過,九九歸一,萬流入海,最終結局都是一樣:由政府扛下責任,不會讓存款人、投保人吃虧。經此一役,可以看出,台灣保險業者為了賺錢,寧可相信「亂數法則」,也要賣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