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鬼才畫家投身影像 邱炯炯手作美學寫史詩

mm-logo
娛樂
《椒麻堂會》以邱炯炯的祖父為主角原型,由川劇名丑之死回顧人生戲夢與時代變動。(台北電影節提供)
《椒麻堂會》以邱炯炯的祖父為主角原型,由川劇名丑之死回顧人生戲夢與時代變動。(台北電影節提供)
今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是中國鬼才藝術家邱炯炯,他的影像作品,小至微觀個人、大到放眼時代,都具有幽默又警醒的「小丑精神」與魔幻的手作質感。
畫家出身的邱炯炯以攝影機當筆,從紀錄片轉進電影,不改獨立製片的簡約、批判風格,經由棚內拍攝與事後配音等方式,豐富視聽元素,並參加創投活動開展國際資源,新片《椒麻堂會》也獲去年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畫家出身的邱炯炯除了自編自導,更身兼藝術總監,參與布景繪製。(台北電影節提供)

電影如同一幅畫 邱炯炯

1977年生於四川樂山,從事繪畫、攝影、影像創作

導演作品:

  • 2021年 電影《椒麻堂會》獲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 2015年 紀錄片《癡》入選盧卡諾影展、香港電影節
  • 2011年 紀錄片《萱堂閒話錄》
  • 2010年 紀錄片《姑奶奶》
  • 2009年 紀錄片《黃老老拍案》
  • 2008年 紀錄片《彩排記》
  • 2007年 紀錄片《大酒樓》
「我的祖父母是川劇演員,通過劇院、一群唱戲的人、台上台下的生活,以及劇院放映的電影,給我視覺、聽覺、文學與電影的啟蒙。」45歲的邱炯炯生於四川,17歲輟學「北漂」,在北京東方文化藝術學院讀了1年就離開,之後專心從事繪畫創作。「但我一直熱愛電影,自學電影史、看很多影片,到繪畫已能養活自己、有點閒錢時,DV數位時代到了,降低拍攝門檻,我自然開始拍片。」
片中打造出舞台般的背景,描繪時代變遷下的川劇團起落。(台北電影節提供)
2007年,邱炯炯完成第一部紀錄片《大酒樓》,接著從《彩排記》《黃老老拍案》《姑奶奶》到《萱堂閒話錄》,每年一部,拍攝對象都是熟悉的親人、朋友。「我對他們散發的風情有種迷戀,一旦可以掌握某種敘事方式,特別想描繪,就像替他們畫一張肖像。」邱炯炯包辦攝影、剪輯、錄音,以影音記錄的同時,也展開藝術形式乃至家族、文化歷史的探索。
紀錄片《萱堂閒話錄》透過訪問祖母林志剛,追溯家族歷史。(台北電影節提供)
「拍攝家人是對家族前傳的追溯、對自我歷史的瞭解,也是自我反思。」邱炯炯的《大酒樓》《彩排記》《萱堂閒話錄》都以家人、川劇為題材,落實到對地方傳統戲曲、社會環境變遷與個體的關注。而在形式上,他則透過捕捉周邊影像細節、聲音剪輯、甚至穿插想像畫面等嘗試,與人生的荒謬無奈準確對接。
邱炯炯編導電影《椒麻堂會》時的鉛筆手繪分鏡圖。(項貽斐攝)
因為拍紀錄片,2008八年起邱炯炯接觸到中國的獨立製片圈子。「那幾年是獨立影片的井噴期,獨立電影節也多,我每年會參加幾個電影節,大家聚會,一起較勁、討論,我尤其珍惜這種友誼。某種意義上,我們這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幫同類,大家都在做一件滿奇妙的事,可能沒有更工業化的要求,卻在記錄生活、為時代寫作,在設備或專業技術上相互幫忙,我也受到幫助。」
2012年政治氣氛開始收緊,中國的獨立電影節紛紛消失。邱炯炯坦言:「之後大家都有些微妙的變化,有人堅持繼續做、有人考慮新出路。」但他後來的作品仍與當時的獨立製片圈人士合作,例如:《癡》的主要演員張新偉是獨立紀錄片導演、《椒麻堂會》男主角易思成則曾是獨立電影節「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策展人。
棚拍可以不被打擾,以事後配音創造安靜的創作空間,省錢又低碳。
《癡》以異議作家張先癡自傳《格拉古軼事》出發,描述國民黨高官之子張先癡滿懷理想、背離父親投身共產革命,竟因反右運動被打入黑五類,在勞改營達23年。面對龐大的歷史訊息,從抗日、國共內戰到中共建國後的整風運動,邱炯炯消化融會後,以演出為主、訪問為輔,完成有別國家大歷史觀點、虛實交錯的《癡》。
史詩格局的《癡》形式簡單自由,樹立邱炯炯影片的手工美學風格。(台北電影節提供)
「當年中國有很多獨立影片將鏡頭對向被遮蔽的歷史與倖存者,但我想突破紀錄片單純的舉證功能,所以用影像與聲音將時代、環境重新編碼,講述歷史的前因後果。」邱炯炯在一間工廠籃球場上搭建布棚當攝影棚,演員在棚內組設的布景當中重現故事情境。
曾是獨立電影節策展人的易思成,在《椒麻堂會》中飾演川劇名丑邱福(圖),邱炯炯以其繪製成肖像畫。(台北電影節提供)
「那種手工打造的舞台狀態,與我從小跟祖父的川劇團巡迴演出有關,也與我的繪畫背景和喜愛早期默片有關。」邱炯炯強調:「棚拍可以不被打擾,以事後配音創造非常安靜的創作空間,而且舞台都是象徵、極簡的方式,省錢又低碳。」長達5個半小時的《癡》導演版,只花人民幣20多萬元(約新台幣100萬元),後來製片人孔麗葒拿到日舞影展後製基金,又再製作兩個多小時的國際版,並入選瑞士盧卡諾影展。
曾是獨立電影節策展人的易思成,在《椒麻堂會》中飾演川劇名丑邱福,邱炯炯以其繪製成肖像畫(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邱炯炯以《癡》樹立史詩格局與美學風格,也因該片赴法國後製、參加國際影展拓展眼界。經驗與資源的累積,讓他進而編導以祖父、「川南第一丑」邱福新為主角原型的首部電影《椒麻堂會》,由川劇名丑之死回顧人生戲夢與時代變動。片中川劇篇幅不多,卻從黑色幽默眼光看名丑的日常與頑強。
拍片以美術特質介入舞台裝置、演員造型、分鏡構圖,凸顯視覺衝擊力。
《椒麻堂會》延續《癡》的拍攝模式,邱炯炯身兼藝術總監,參與布景道具繪製,雖然影像從以往一貫的黑白,轉為彩色,但同樣全程棚拍,也不採同步錄音。「觀眾聽到的聲音,就和片中的視覺世界一樣,一磚一瓦全是事後做的。」此次因規模更大、分工更細,製片工作全由製片團隊負責,邱炯炯笑說:「這讓我非常省心,也很開心。」
邱炯炯(左)的作品具備濃厚美術風格。右為《椒麻堂會》美術指導呂欣。(台北電影節提供)
從編劇、籌拍到製作的過程中,《椒麻堂會》陸續從金馬創投、鹿特丹影展與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等活動獲得獎助,在國際影展間打開知名度。在後製階段,曾協助《癡》剪輯、與華語影壇淵源頗深的法國影人杜阿梅,也以視訊與邱炯炯來回討論,使剪輯優化、結構更精簡。
同時從事繪畫與影像創作的邱炯炯,拍片時常以美術特質直接介入舞台裝置、演員造型、分鏡構圖,凸顯視覺衝擊力。「拍《椒麻堂會》時,我想弄成很長的百年風情長片,所以根據攝影棚特點,都是淺景深的置景和攝影,視覺上就像教堂祭壇畫或寺廟佛龕。為凸顯淺景深,運鏡基本上是橫移,感覺像慢慢展開捲軸,瀏覽一幅畫。」
《椒麻堂會》全程棚拍,也不採同步錄音,片中環境均由布景搭設,營造魔幻的舞台效果。(台北電影節提供)
無論歷史感的內容或手工感的形式,邱炯炯都追求舉重若輕的呈現。「我好不容易打下堅實的基礎,肯定會延續這套語言、往深處走,越級、進階,把影像與繪畫、內在與表象做更豐富的整合。」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