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是台灣當代社會文化極為蓬勃的時期,它呼應了70年代「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鄉土文學論戰」等重大社會文化事件,也提供了足夠的燃料,讓台灣朝著90年代大鳴大放。北美館即日起至2月底展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該展覽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歷時三年的前期研究、訪調與籌備,聚焦跨領域開端的80年代,透過影像、文獻檔案、裝置藝術等不同藝術媒材帶領觀眾回到80年代。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羅大佑、陳界仁、六四…每個牆面以文字、以圖片寫著每一個文化現場的來龍去脈,一面牆等於一個登機門,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展覽中復刻林鉅、高重黎當年在東區廢棄公寓的展覽《息壤》,王俊傑也是參與者。同時是公親又是事主,他說整個80年代恰巧橫跨了他的高中到大學時期,整個求學階段,他不是在電影圖書館看電影,就是在街頭參與社會運動,始終不在學校。
他說那時候不過是一個大學生,可往來的,是陳傳興、王墨林、鄭淑麗等藝術家與學者,都是比他大好幾歲的前輩、老師。但那正是80時代迷人之處,人與人來往,沒有階級序列,你不是我的老師,我不是你的晚輩,大家就是一群理念相同的人,一呼百諾,互相幫忙,「我那時候參加筆記劇場,筆記劇場的導演就是侯孝賢的副導演,他們在拍電影的同時,我們可能正在拍戲。然後他就會說,《戀戀風塵》有一場戲,需要臨演,在九份,我們一聽,蹦蹦蹦,我們就跑去當臨時演員,那個時候關係是這樣。」
對他而言80年代是分享的年代,沒有網路,沒有手機,資料取得不容易,知識的來源往往是紙本,合法的,以及非法的、盜版的紙本。在封閉的年代,一本禁書在同輩手中流傳著,書皮都被磨損破了,要很努力地辨識那是什麼字。問他在那個年代,生活中沒有什麼前輩可以當榜樣,沒有什麼叛逆的事蹟鼓舞自己,怎麼會知道這樣做就是對的呢?他說,為了辦這個展覽,他也做了許多訪問,訪問當時的藝術家,怎麼會有這麼開創的想法?他說幾乎所有的人都跟他講了同一個答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覺得應該要做什麼,想做什麼,去做就是了。」
王俊傑在我們面前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精彩的80年代一個下午是不夠聊的,像是展覽海量的文獻,7、8百張字卡,還不夠解釋清楚整個時代的風起雲湧。我們說一張又一張密密麻麻寫滿文字的字卡,哪裡像是看展覽,已經是讀書了!王俊傑說:「傳統的展覽就是掛在牆上的那一幅畫,好像它就是主角,其他別的東西都不是。雖然我們叫美術館,可是我覺得整體來說,這個空間應該就是一個視覺文化的延伸文化,展覽莫名其妙就變成一個展覽,而是你必須透過研究才能產生展覽嘛。它應該跟整個社會對話,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那個『多元性』跟『跨領域性』。」
不單單讓觀眾看到那個年代最精彩的藝術品,也要把藝術品背後的靈光乍現老老實實地交代清楚,歡迎來到狂八零,跨領域靈光乍現的時代。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 日期:即日起至2月26日
-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到17:50(週六開放時間至20:30,春節時間,21日到23日休館。)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