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聽中心典藏的電影膠卷約有2萬部,自2008年開始進行數位修復。然而其中有不少老膠卷可能出現畫面或聲軌佚失,稱作「殘片」。「以前殘片我們不去動,但現在殘片也都要盡量修復。」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以去年修復的台語歌仔戲電影《流浪三兄妹》為例,前段約10分鐘畫面都沒有聲音,「但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歌仔戲也非常好聽,即使殘缺也無損它的價值。」
藍祖蔚強調,「缺了一角的毛公鼎,不會因此就不再是商周時代的文物;就算是斷簡殘篇,仍有其歷史意義。殘片也是如此,都是珍貴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透過現代技術,使其獲得新生的能量。」
從1955年至1981年的台語片時代,約有1,200部作品產出,如今多已佚失,現存於影視聽中心不到200部。「我請同仁在3年內,盡量把庫存的台語片都完成數位化。」藍祖蔚分享,近期修復團隊從一部1957年拍攝、已酸毀的膠卷中,救回約7成的影像;另外由《臺灣電影戲劇史》作者呂訴上擔任導演的電影也被救回、尚未公開。還有被視為是台語片時代最後一部作品、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我們會先取得版權後進行修復,雖然影片拷貝的品質不佳,修復後可能會有很多碎片,或是光影上的殘缺、白點,但還是會盡量去做。」
「我認為老電影是一種公共財,因此影視聽中心也盡量去取得授權,然後積極的公開化。」藍祖蔚透露接下來會陸續宣布修復的幾部電影,坊間大多已無法找到,「我們要讓這些公共財得以重現、被重新討論,就如同《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這些修復重映、引起熱議的電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