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骨王執行長王民良興奮地向本刊透露,拿到FDA許可後,已在美國醫院做過兩台脊椎手術,下半年也將有一家當地前五大醫材廠簽約合作,更輕巧、省電的第二代產品也已完成設計,信心滿滿。
電機博士背景的王民良,怎麼會跨入生技醫材?他笑著說,自己的專長在機器人程式設計,畢業後因先加入秀傳醫療體系的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負責手術定位導航研發,當專案結束轉任勤益科技大學教授,正好看到2012年谷歌(Google)發表全球第一款AR眼鏡,啟發他也想透過AR技術作為手術導航投影念頭。
儘管Google當時推出的AR眼鏡並未成功上市,在秀傳醫師的支持下,王民良申請人體研究(IRB)埋頭研究,他回憶,當時愛普生(Epson)有一款沒有AR功能顯示器,「我就把它拆了,把裡面電路板訊號軟體改寫一下、電池改裝一下,再拿給醫生試。」
2015年,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從新加坡越洋來電,看到王民良發表在學術期刊的文章驚豔不已提出拍攝與採訪,「當時我以為詐騙來要錢的」,王民良再三確認來意後,這部全球第一個用AR技術執行骨科手術的醫療菁英影片,不但讓他獲得總統召見,在聯合骨科董事長林延生建議下,催生下一步的創業夢。
有了在彰濱秀傳的學術研究基礎,王民良2017年創立台灣骨王,立即獲得台中榮總找上開發AR手術導航,事實上,這年來,國際市場在醫療用AR產品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同樣針對脊椎手術提供AR系統的以色列新創Xvision在2018年取得FDA許可後,是台灣骨王面向海外市場同質性高的競爭對手。
對此,王民良不但不擔心,更自豪的分析,Xvision提供的AR系統,得透過高階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影像來定位,而台灣骨王產品,則是採用一般手術中常用的C-arm影像即可,目前公司正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產學合作,以美國加州為例,當地會用到CT/MRI手術導航影像的只有四家醫學中心醫院,但一般社區門診手術中心只用到C-arm就超過150家,代表若要打進市場,骨王在普及率有一定的勝算。
「了解醫師需求,是這項產品最重要的關鍵,我們可是花了5年多時間跟醫師磨合,才能設計好用的工具給他們。」王民良分析,目前全球光脊椎手術一年就有760萬例,一台手術最多有4個人會使用AR系統,雖然一般3C用的AR智慧眼鏡市場有數千萬台的潛在需求,但醫療用AR的單價上卻比一般消費應用高出十倍以上。
加上這項技術已徹底解決醫師手術過程不需抬頭轉頭等痛點,王民良樂觀地認為將來還會延伸到腹腔、腦科手術,隨著技術已經就緒,眼前公司得加速招兵買馬才能帶領公司快速成長。
如今不只骨科,腦科、腹腔等精密手術也開始嘗試導入AR眼鏡應用,業界人士也透露,未來AR將與機器人手臂進一步結合,廣明旗下的達明已著手研發,期望在手術方面帶給醫師更多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