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帶來許多應用機會,但台灣資源有限,所以又有戰略性的重點策略投入,少數應用應該自行發展」,簡立峰一語點出對台灣AI產業的發展策略。它進一步提到,特別是法律、教育、健康醫療領域更是如此。
簡立峰以法律產業舉例說明,假使今天有人要用ChatGPT找一個婚姻官司判例,要用國外還是台灣的法律系統來做?光想想答案就呼之欲出,台灣需要有自身法律解釋權式必要的。
其次,簡立峰又說道,國外有報告顯示,使用ChatGPT來帶動小孩學習,小孩的參與感很高,且負責教育的Vtuber(虛擬實況主)是24小時工作,能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差異化學習,不過目前僅有英文教學。
簡立峰表示,即便有人提出ChatGPT能用中文回應的質疑,能進行中文學習,但從ChatGPT的結構來說,它僅是一個介面語言,也就是其內部的語言模型沒有語言概念,資訊量多的語言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例如問ChatGPT早餐要吃甚麼?ChatGPT會告訴你吃漢堡,因為英文語系的資料量比較龐大。
而從實際產業面來看,簡立峰提到,台灣投入AI的新創團隊越來越多,但大多都是用應用程式介面碼(API Code),很少有新創自己做核心演算法,因為沒有足夠的算力、數據來開發相關技術。
「沒有算力沒有數據!」簡立峰強調地說道。接著他表示,一個新創要有算力,資本額很快就用完了,但如果10家新創可以共同分享資源,透過產官學合作,一個屬於YOLO(AI物件偵測的重要技術)團隊就有可能在台灣發生。
值得一題的是,「台灣目前沒有針對繁體中文平台,也沒有針對不同應用內容的評測平台,所以即便有了東西,也不知道是好是壞,故當務之急要像英文語系內容一樣,有數千個benchmark(基準)評估每個應用的可能性與正確性,台灣需要有好的benchmark引導發展」,簡立峰語氣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