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警因米酵菌酸無法合成,排除人為下毒可能,在約談寶林負責人黎仿軒、王姓店長、馬來西亞籍周姓廚師及越南籍胡姓代班廚師4人後,發現周男當時請長假,由胡男代班,因寶林的廚房管理鬆散,周男休假前又沒好好交接,導致胡男「有什麼就煮什麼」,疑烹煮過期需銷毀的食材,才導致食物中毒,4人都列為被告,限制出境出海。
專案小組也查出,寶林預計營業到3月底,停業前還有合理進貨,但若粿條廠商供應的新進貨有問題,為何只有寶林發生食物中毒案,研判寶林廚師烹煮的並不是新鮮粿條,而是不知囤放多久的過期品,甚至未冷藏存放。
回顧整起事件,1名呂姓男子3月22日到寶林茶室食用炒粿條後身體不適,送醫救治後2天因嚴重敗血性休克死亡,呂男死亡後,陸續又出現3名重症患者,還有1名楊姓男子19日吃了炒粿條後腹瀉,入院時症狀危急,救治7天仍因猛爆性肝腎衰竭死亡。
隨著食物中毒規模擴大,北市府衛生局隨即令寶林分店全數停業,並與食藥署、疾管署上門採驗,查扣醬料、粿條等食材,隔日則稽查粿條供應廠商;另方面,寶林的公共意外責任險及產品責任險保單也被查出都已過期,對寶林祭出250萬元罰款。
衛福部事後證實是米酵菌酸釀禍,專家指出,米酵菌酸毒性強大,無色無味,溫度超過攝氏26度就會孳生,耐高溫且致死率高,最常出現在椰子製品、發酵米製品、穀物製品、發泡木耳等食材上;醫師則說,目前無特效藥,病情取決於病患吃進的毒素量及本身的免疫力,認為目前中毒案件侷限在寶林茶室,民眾不必恐慌。
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游雅婷則提醒,民眾若是外食,可檢視餐廳桌面、檯面、醬料區及地板是否乾淨,冷凍食品是否確實放在冰箱內,及食物是否有異味、外觀有無質變等,而未煮過的粿條、河粉最好隔天吃完、乾木耳不在常溫泡發,泡一次可吃完的量就好,不要泡到隔天。
本刊調查,米酵菌酸中毒在台灣是首例,但在國外早有多起案例,而這次爆發食物中毒的寶林餐飲集團,創辦人黎仿軒本來經營旅行社,因疫情欠債,後轉戰餐飲市場,靠素食招牌炒粿條讓業績明顯成長,不到2年擴展成5家分店。
專家呼籲政府盡速找出引發毒素的來源,加以控制,避免擴散在生態鏈中,中央及地方衛生單位也應上緊發條,對餐飲業全面管控、稽查,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