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才做完化療,現在身上還有人工血管,醫生說萬一惡化到二期,建議做免疫治療,一次療程要90萬至100萬元,現在是不是該買點台積電存錢?」現職為一對一特教生家教的大鳥老師苦笑說。
大鳥老師回憶,3年前產後哺乳覺得身體有異狀,觀察一陣子沒改善,就醫才發現已經乳癌一期。「大學唸醫學系,我有聽懂醫生在告訴我什麼,我很冷靜,反而是知道我沒癌症險後很慌張。」
大鳥老師說,保單內容一直由媽媽決定、繳費,每年都繳好幾萬,但保障內容到底有哪些,根本不清楚。幾年前與朋友討論保單時,有請媽媽幫自己多買些醫療險,沒想到意外、住院醫療都買了,偏偏少了癌症、重大傷病。
大鳥老師說,化療那陣子收入少了一半,還是靠爸媽的經濟支援才過關,雖然經過手術及一年的化療,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只要固定回診即可,「只是化療後身體虛弱,每個月至少都要花3,000元買營養補充品,負擔還是不小。」
沒想到過了一關、還有一關。她表示,因為體內癌症某指數偏高,惡化成乳癌二期的機率也高,現在正煩惱要怎麼應付高額的醫療花費,「如果能再重新來過,我不會把買保險的事丟給媽媽,我應該要自己好好了解該怎麼規劃,不過,現在說這些都太遲了。」她遺憾地說。
醫療進步,癌症已經不是不治之症,5年內存活率也逐步提升。依據國健署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存活率僅有51.1%,但2016年至2020年存活率已提高至61.5%,增加10.4%,顯示癌症已成為一種慢性病,罹癌需要的是充足的銀彈,做好長期抗戰。
但到底需要多少?錢又花在哪些項目?依據2022年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統計發現,自費幾乎成為癌症治療的常態,有74%以上的罹癌患者都曾自費手術、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且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自費金額達50萬以上的癌友近4成;有超過2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3、4期的花費,普遍都比第1、2期來得高,可見百萬以上的癌症險已成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