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寬進口牛肉、豬肉殘留萊劑比例,萊豬開放4年多來,近日首度在澳洲進口豬腳中被驗出,在野黨懷疑這是政府為了讓美國萊豬輸入台灣而先行的一塊「敲門磚」,批政府棄守食安,也有專家認為,應該堅持標示豬肉來源國的政策;綠營立院黨團則呼籲,行政院應努力用最高標準把關食安,也希望食安問題可以回歸專業、科學來處理。
食藥署長姜至剛、副署長林金富等人,今下午主持記者會回應萊豬進口相關問題,他們強調,政府對食品管制政策,都是以食安優先為前提配合國家整體政策方向,經科學分析原則、基於國人膳食風險評估,並參考國際標準而訂出容許值,透過中央地方合作,持續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落實邊境查驗與市場稽查。
姜至剛指出,此次澳洲豬肉檢出萊劑0.001ppm,在標準值0.01ppm之內,且相差10倍,因此才會放行。他也提到,以這個標準每天吃、吃一輩子都不會超標。
食藥署也進一步公開進口牛豬的萊劑檢測數據,2021年1月1日起開放,截至上個月30日止,邊境報驗豬肉及豬雜碎共計2萬5,466批,檢出萊克多巴胺計1批,其中,檢出萊克多巴胺超標不合格為0批。食藥署強調,牛豬肉產品均一體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同樣區間的進口牛肉中,則有一件來自美國的冷藏牛腱,檢出0.02ppm萊克多巴胺不合格,已依法處辦,其餘皆合格。
食藥署強調,他們秉持檢驗結果的透明揭露「豬肉儀表板」,讓民眾安心,所有放行產品,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目前如此,未來也持續依「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國際標準及市場稽查」辦理。
此外,被問到之後是否會加強抽批檢驗的比例,或是公布驗出萊劑的豬肉後續流向?姜至剛表示,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不會提高抽批比例,他們的工作是在邊境查驗擋下不合格的產品,如果是合格的,為何要繼續盯著看?如果沒有違規卻被公布,有點怪怪的,因此會尊重市場的廠商機制;但他也說,如果檢驗不合格的,一定會公布,也會繼續關注並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