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川普關稅有多認真?賴清德親自主導、由他最信任的鄭麗君領軍談判,帶團跑了4趟華盛頓、外加多次視訊會議,還有台積電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又率先舉手投資在天寒地凍、遙遠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談判的後期傳出開放汽車市場,關稅貨物稅都讓,美豬、美牛標示等也有彈性,放眼全球,有誰比台灣還認真?
都已經這麼認真了,為什麼還會換來20%的重稅? 總統府與行政院都聲稱簽保密條款來擋掉記者提問,不過明眼人看得出來,川普關稅談判的條件明擺在桌上,要求「對美國貨品全面開放」,日、韓、越南等都打開國門,開放美國貨品進口(至少口頭都做了承諾),但是台灣不敢,才會收到接近懲罰式的20%關稅。
親近賴政府的媒體「引述知情官員」說,我方在談判中「對稻米立場寸步不讓,維持現有架構」。台灣目前每年生產132萬公噸的稻米,對美國只給予6.46萬噸的進口配額,僅占國內產量的5%,超過配額要課徵每公斤45元的重稅。美方要求開放美國米進口,台灣則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由拒不開門。
但是「稻米寸步不讓」的代價甚高,最慘的就是台灣傳統製造業,包括石化、鋼鐵、機械、工具機等,原本已經遭到中國低價傾銷的重擊,業績衰退、股價大跌,現在稅率又比日本、韓國等競爭者多出5%,雙面夾擊的困境雪上加霜。
舉個簡單的例子,台灣稻米每年產值是200億元(農糧署官方統計),但是螺絲年產值則高達1,600億元。台灣螺絲公會前理事長蔡圖晉聽到20%關稅後悲觀大喊,螺絲業在中國低價傾銷與日韓同級產品的夾縫中求存,如今台灣稅率高出日韓5%,不只訂單縮減,資金與庫存壓力還會上升,「整體螺絲產業生態可能崩盤。」
台灣的關稅談判面臨「螺絲vs.稻米」選擇,從產值來看,螺絲是稻米的8倍,當然要保住螺絲產業;但稻米是選票的票倉,有將近30萬種稻米的農夫,而螺絲廠的台灣老闆人數不多,工人則大多是外勞。要選票、還是產值? 這是賴清德最困難的抉擇。
川普強徵關稅、逼迫開門的行徑固然惡劣,但他一棒擊中台灣政治與經濟糾結的死穴,賴清德說20%是「階段性的關稅」,我們只能祈禱「階段性」不會變成「永遠」,祈禱賴清德團隊逃脫「螺絲或稻米」兩難,找到其他讓美國可以接受的選項,不然20%的重擊,將是賴政權難以承受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