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好奇,既然外泌體的商業潛力夠大,對訊聯的獲利貢獻又有多少?蔡政憲坦言,為推廣Foundry模式、開發新科技,需手把手教育客戶,初期投入成本相較高。「如果我只是個注重3到5年資本市場的人,大可專心做某個很賺錢、毛利率高、最成功的東西,可是一定玩不久。我現在是在做一個Eco System(生態系)、一個聚落的形成。」他語氣堅定地說。
不過蔡政憲也自豪地說,訊聯幾乎年年都有獲利,因為每階段都把握趨勢,開發新商業模式,來實現長期布局。「我們的策略是,在不同時代,一定要開發出一個能夠落地、紮紮實實賺錢的事業,一路用短期的應用來撐中期的應用,再用中期的應用來撐長期。」
這套經營哲學源於訊聯早期的大股東,也是蔡政憲口中的「貴人」—已過世的電子業大老、前英業達副董溫世仁。「當時我們約早上6點半,已是早餐會前會的會前會,溫先生穿著睡衣拖鞋,從晶華酒店走下來。」蔡政憲回憶二人初見的場景。
溫世仁在朋友推薦下認識了蔡政憲,認為訊聯的發展有潛力,不僅大力支持,還不吝分享企業經營之道。當時,他曾勸誡蔡政憲:「頭永遠浮在水面上,不要不務實。」成為訊聯布局未來的重要原則,也讓蔡政憲習慣多看一點,找到下一個商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