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楨說:「台灣早期的木工技術來自中國,宮廟的建築與官宦人家修宅,提供了大量的工藝需求,帶著信仰,很多中國師傅的木工藝技術開始在台灣落腳。」
但台灣農業社會對使用傢俱的概念還不普遍,江世楨說,以歐美日先進國家的統計來看,人均收入超過兩萬美金,使用傢俱、投資生活美學的消費需求才會出現,「富不過三代、不懂吃穿,這是很現實的。」
隨著日據時代結束、台灣社會逐漸從農業轉往工業,馬達動力的出現,大幅改變了台灣製造業的樣貌。
江世楨說:「當時台灣家電的需求快速增加,唱片、音響、音箱開始出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我父親研判,這方面的需求比較大,所以永進反而不繼續做傢俱,擴廠走向生產電器附屬品,像縫紉機、收音機、黑膠唱片外殼,還有電視機的木製拉門,之後則做撞球台銷往美國。」
當時台灣物美價廉的木工工藝水準,也引起國外注意。江世楨說:「1988到1993年,永進跑去做撞球檯,但台灣另一支傳統木工傢俱業,已開始做代工,完全落實國外的量產技術和管理,當時台灣總體家具出口量是全世界第一,我說台灣人簡直聰明得要死!」
台灣接單代工的製造模式,80年代後碰到瓶頸,台灣經濟起飛,土地、人力成本開始上揚、環保意識抬頭,東南亞、中國逐漸取代台灣在全球生產鏈的位置,台灣傢俱業紛紛湧向中國東莞,索性投入曲木家具領域。
1985年接班的江世楨啟動3次轉型,不走代工接單的老路,自創傢俱品牌通路「有情門」。他說:「我父親不想和人家競爭,目前永進所有產品都在台灣生產,我們的東西都有台灣早期農業社會轉過來的痕跡,因為一個品牌最重要的是文化,那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