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耿榕說,現場「壞土」的改善,不脫原來基礎科學的物理、化學,甚至是生物方式,比如用生物製劑,找出適合分解污染的細菌、微生物、植物、酵素或真菌類,去做調理,讓微生物把污染物分解掉。土污修復技術大致分為四種,「化學處理」「物理抽除」「生物復育」「粒徑分選」。
環保署一直以來都十分頭痛廢棄物偷倒等的管理問題, 張耿榕說 ,起初在面對「壞土」時,都希望業者能現場整治,「不要像廢棄物一樣運出來。」但若真的遇上現場「救不活的,就只能被當成廢棄物丟掉,低濃度直接去掩埋、高濃度先固化在掩埋。」
在歐美先進國家推崇資源循環的浪潮下,「大家漸漸發現把廢土丟掉的做法並不環保,因為只要帶離開現場,運用特殊的機器和工法,大部份都可以救得活,」故從2015年7月1日開始,政府同意「把土帶出去救治」。
張耿榕說,看好土壤離場復育商機,台境就第一時間申請「重金屬污染土壤復育廠」,將過去無法修復只能掩埋的「壞土(廢土)」,進廠維修變成好土,循環利用。台灣目前相關領域有證照的上市櫃公司有可寧衛、中聯資、幸福水泥、台灣鋼聯,但都是掩埋或焚燒等的壞土處理證照,尚無重金屬污染土壤復育證照。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將環境變好,且有效活化利用土地,英國最新的觀念是「褐地政策(Brown Field)」,這類土地通常曾是工業和商業用地,且可能已受到污染遭棄置,但國家沒有經費可以整治,這時,英國政府就允許環保公司和土地開發商組成團隊,來做區域的整治和開發。
為什麼要兩團隊的結合?張耿榕解釋,比如某區塊汙染值特別高,便可以規劃成停車場,用RC(鋼筋混凝土)與人體做隔絕,降低該區域需要處理的整治標準,降低改善成本,一邊讓土地活化,一邊共享活化後成果,可能40%讓政府興建公園,60%給開發團隊開發。
張耿榕舉例,好比之前倫敦奧運舉辦的地點「倫敦下里亞谷區」,就曾是片充滿廢棄工廠與垃圾廠的有毒荒地,230公頃重建後,蓋了3.5萬棟房屋、創造5萬個就業機會、整治150萬立方公尺土壤,同時淨化了8公里長的水道。
「台灣在土壤整治的想法和法規,是亞洲跑得相對前面的,十分具有競爭優勢,期待能對社會帶來正向循環的褐地政策,能趕快實現!」張耿榕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