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 06:11 臺北時間

【福島重生(上)】從廢墟站起:福島的技術創新海岸之夢

mm-logo
文化
20歲的市井紗也加指著海報笑著說:「這是我做的機器人。」
20歲的市井紗也加指著海報笑著說:「這是我做的機器人。」
從廢墟站起,是韌性國家日本的擅場。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芮氏7級),死傷14萬人,重創東京;日本是史上唯一被投擲原子彈的國家,廣島、長崎曾奄奄一息。但不及百年,這些城市已起死回生,如活龍一條。
311震災七年後的今天,日本政府已投入1兆7千億日圓重建,以技術創新海岸的名義,扶植高端產業鍛造不死之島。標示「技術」,表現出渴望利用技術東山再起的激情。
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福島再生能源研究所。(福島再生能源研究所提供)
18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從模仿歐美出發,製造了許多受歡迎的商品,有技術領先的態勢。但近年,由於美國、中國、德國和南韓等強勢崛起,日本的技術招牌褪色。日本經濟新聞在2017年11月20日報導,比較了美中德韓四國後發現,日本的創新能力沒升反降,在最熱門的AI(人工智慧)領域也落後美國和中國許多。
但是,日經新聞又說,所幸最近的諾貝爾獎熱潮表示日本具備發明的實力,還有像PEZY Computing等兩家企業開發出計算速度快、節能性強的計算機,而這是為對應AI(人口智慧)的使用需求開發的技術,才把日本又拉回前列。
儘管在全球激烈的產業競爭下,日本因文化因素造成決策太慢、對市場需求反應遲鈍以致身陷不利的處境,但日本人仍然不輕易屈服。目前機器人技術還領先中國,從福島建設「機器人試驗場地」足見端倪。福島已不僅是高端產業(再生能源、機器人、尖端醫療技術和器材、輻射能技術、資訊和通訊科技等)的孕育地,也是挺住技術立國形象,背水一戰的戰場。
創新產業中,在籌備或開始運作的還有「楢葉遠程操控技術開發中心」、「福島醫療器材開發支援中心」、「環境創造中心」、「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福島再生能源研究所」、「福島縣農業綜合中心」和「福島縣濱地區農業再生研究中心」等。這些機構在日本多屬首創,為彌補濱海區產業與雇傭的損失,並放眼未來。
負責調查廢爐的機器人。
只不過,機構都在福島縣交通不便的地方。一天僅幾班接駁巴士或連運輸工具都沒有。我常在闃無一人的小站下車,連問路都不可得,後來學會在候車亭找計程車行的電話。
尖端科技基地藏在雲深不知處。彷彿12世紀的忍者,忠誠侍主、韜光養晦,在神祕之境執行祕密任務。
2017年9月28日,我和福島縣政府「機器人產業推進室」職員古川陽一約好現場見。但是,這個地方似乎連當地人都不知曉。在南相馬市原町車站前下車後搭計程車前往。司機繞了好幾圈找不到,呼喚總公司查詢仍摸不著頭緒,最後只好向古川陽一求援,請他驅車前來接應。等到見了面,已足足晚了一個小時。

從農業大縣到科技之城

在古川導覽下來到現場。那天,烏雲密佈、細雨紛飛。遠遠望去,施工中的試驗場和普通工地沒有兩樣。雜草後是濕濘濘的黃土和大片水窪,工地上停著一台黃色推土機,幾個看不出做什麼用的灰色高架矗立其中。
古川陽一肩負試驗場地的監工、分發外包和宣導等,平時也做行政。機器人是新產業,目前著重研發陸海空三種,日後會活用在基礎建設、物流和廢爐上,主要為預測災害和即時救援。現在已有調查與作業用機器人在執行廢爐作業,反應爐內的輻射能高達500毫西弗,人不可能進去,有時連機器人都難耐。
這裡也有運作機器人用的模擬環境和各種建築,建築有支援實證試驗用、基本測試用、計測用、加工設備用和研究者長期滯留用等,所以正式名稱是「機器人試驗場地·國際產學共同利用設施」,高度重視國際合作。
「能參與這項高瞻遠矚的計畫,很榮幸,」26歲的古川掩不住興奮的心情說道。他原專攻法律,在政府機關做農產品行銷,後來被福島縣政府徵調。
有不少年輕人像古川這樣,投身公職是為了復興福島,有徵調也有自願。例如,任職於「楢葉遠程操控技術開發中心」的市井沙也加就是自願。
市井今年才20歲,富山縣人,福島工業專門學校畢業,會設計機器人。她本來是實習生,在工作上接觸到前輩們,受精神感召後決定加入。
灰色的工作服掩不住市井修長的身材。她穿著工作服接受採訪,看起來很有氣勢。她紅著一張臉靦腆地說道:「本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現在目標很明確。我設計的廢爐機器人因為不能爬樓梯,失敗了。不過,能和前輩們一起為福島打拼,覺得很開心。」
「楢葉遠程操控技術中心」 是負責研發廢爐用機器人的機構,位在歸返困難區楢葉町。我前往參訪時,由副所長小島久幸、總務科益子忠行和職員佐藤美紀陪同。在那裡,第一次體驗了虛擬實境,也見習了機器人測試。
福島海上風力發電機。
虛擬實境體驗在「研究管理棟」進行。進入室內,戴上VR鏡,面對一面大牆。隨後在解說員陪同下,進入反應爐廠房的實境體驗開始。在體驗過程中,可以獲知進入時的輻射能量、障礙物的位置和明亮度等。把3D掃瞄反應爐廠房內部所獲的資料,整合了廠商的設計圖之後,所重現的廠房內部畫面很真實地呈現眼前,感覺身歷其境,有趣之外還可習得些許對反應爐的常識。
接著參觀「機器人試驗棟」。試驗棟在寬80公尺、深60公尺、高40公尺的巨大建築裡。裡面有重現反應爐格納容器的試驗設備、測試水中機器人用的試驗用水槽,以及測試機器人用的樓梯等障礙物。裡面,研究員們正在操作無人飛行載具,像小型玩具飛機的載具在空中交錯翱翔,時而傳出工作人員的講話聲和笑聲,氣氛一派輕鬆。
這個以支援廢爐的名義成立的研發機構僅一年,已引起國內外的矚目,益子忠行透露:「我們已接待了國內外上千人和無數團體。」這個機構開發的技術和器具,也會提供給日本中小企業用,反映出日本重視產學合作的團隊精神。著重實用性、教育性和先進性,是創新產業的一致性目標。
此外,以復興為名選擇的新產業還有「福島醫療器材開發支援中心」,在郡山市。這個支援中心的成立,對醫療器材產業知名度頗高的福島而言,如虎添翼,除了開發醫療器材,也針對生物和電器、物理、化學的安全性做安全測試,還扮演顧問的角色,為廠商提供先進資訊,協助其開拓市場,也做教育訓練。
根據2014年經濟產業省(相當台灣經濟部)調查,福島醫療器材的生產金額居全國第三位,醫療器材受託生產和醫療用器材零件等的生產金額,則名列第一。
而且,知道的人不多,未來,醫療器材將取代汽車,成為日本的重點出口產業。
該中心的部長松本和巳因公滯留泰國多年,是個東南亞通,也很了解對日本的經濟動脈。他透露,中心的成立雖是震災以後,但是在2008年以前就構想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迫使日本更多製造業到海外設廠,加速產業空洞化。日本政府苦思復興經濟的妙方,想到的就是醫療器材的開發,在此之前,日本的醫療機器多從歐美進口。
松本部長領我參觀了模擬手術室和模擬病房,這些器材都是日本自製。手術室裡,有兩個手術台和內視鏡、血管造影等設備。內視鏡外科手術和血管內治療等醫療訓練,就在這裡進行。抬頭一看,二樓有一片大型的透明窗,窗後是手術觀摩室,手術時任何細節盡收眼底。場景讓人聯想日劇「派遣女醫X」,飾演派遣女醫的米倉涼子,每以高超技術完成高難度的手術後,在樓上觀摩的正職醫生們,無不瞠目結舌。
說起來,福島縣真的有個鼎鼎大名的醫師兼細菌學者野口英世(1876~1928年),出身耶摩郡豬苗代町,以研究黃熱病和梅毒著稱,曾三度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照片被用在日幣一千圓紙鈔上,也是受一般民眾推崇的文化人。
機構距郡山車站開車約10分鐘,在空曠幽靜的丘陵上,淨白的落地窗建築透明偉岸,和標榜技術自立的氣魄頗為搭調。
同在郡山市的另一個創新產業還有「福島縣環境創造中心」。這裡以身負監控輻射能和恢復環境為重任,也是民眾教育的重點機構,尤其施力在宣導輻射能常識方面,是號召全國高中生來福島研習的「學宿」第一站。

作者簡介

姚巧梅,自由作者。歷經記者、編譯、教師等工作。 著有『郭台銘的情人夏普—被台灣買走的日本百年企業』、散文『京都八年』。翻譯書籍50餘本。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