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時外界都不看好,共享機車有什麼條件可以成功,要怎麼賺錢?現在就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都要進來分杯羹。」8月8日,台灣首家電動機車共享服務的WeMo Scooter威摩科技創辦人吳昕霈,坐在總部會議室接受本刊專訪,當天正是強颱利奇馬來襲前夕,窗外風雨欲來的態勢,如同競爭逐漸增溫的機車共享市場。
致勝關鍵 系統黑盒子
二側頭髮花白,身穿條紋襯衫、卡其褲搭配黑色皮鞋,一副中年大叔打扮,卻有張突兀的娃娃臉,其實吳昕霈才39歲,他笑說:「我崇尚自然啊!不喜歡染髮!」別以為他只是白手起家的新創業者,吳昕霈的來頭可不小,祖父是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的大哥吳金龍,父親則是新光合成纖維副董吳東明。
WeMo 3年租借次數破300萬,以台灣人口而言仍是小眾,但已掀起以租代買的機車共享熱潮,大咖紛紛殺入搶市場。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宣布8月底將從桃園起跑,GoShare共享機車服務上線營運;本土汽車銷售龍頭和泰汽車旗下的和雲(iRent),今年也宣布預計採購3,000輛光陽電動機車投入路邊隨租隨還業務,打出租電動機車最低10元銅板價。
面對強敵壓境,吳昕霈直言:「樂見市場愈做愈大,產業有競爭是好事!」「只能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不怕挑戰。」吳昕霈會如此有信心,花了1年多開發的技術核心「黑盒子」正是致勝關鍵,它內建GPS定位系統與4G通訊模組。「靠著這顆黑盒子,用戶能藉由手機APP知道車子在哪,順利租借機車、解鎖,並計算移動里程付費,還有加速儀紀錄車速,內建的陀螺儀更讓我們知道車子是否傾倒。」吳昕霈耐心地解釋。
鐵皮車庫 發想新模式
「我們看中的不只是機車租借,而是背後匯集大數據的車聯網系統,透過每台車上內建的感應器,可以蒐集監測道路狀況、空氣品質等,這些數據對於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服務大有幫助外,更是未來創造營收的潛在利器。」談到未來的可能性,吳昕霈越說越開心。
2015年10月,吳昕霈跟合夥人湊了5,000萬元,就在北市民權西路旁巷內的改造鐵皮車庫內,掀開創業序幕。「當初創業想做能夠改善環境的事,少子化、老人化、食安、空汙都曾經考慮過,想說開餐廳好像不夠有挑戰,後來看到台灣1,300萬輛機車龐大市場,加上當年Uber、Ubike等共享交通工具逐漸起步,便一頭栽入電動機車共享服務。」吳昕霈談到創業初衷時雙眼突然睜大,語氣一下子變得正經。
創立初期,他找上機車大廠光陽,提案要將傳統鑰匙發動改成APP啟動,還被笑說不可能,沒想到2個月後原型車改造成功,光陽大感驚奇,接待等級也從專員升級到協理,「現在使用APP啟動電動機車好像再正常不過,但在2015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WeMo打造了共享機車的創新模式。晚上12點半,大二生Chris在信義威秀看完電影,走出影院發現捷運末班車已過,只見Chris拿出手機打開WeMo APP,發現200公尺外,就有台WeMo的共享機車,按下預約走到車旁,使用APP啟動機車,把座位下方的安全帽規矩地戴上,一路暢騎20分鐘就到家,停在住家樓下的停車格,按下APP在線上付30元完成還車。
3年多來,WeMo布局謹慎小心,主要服務範圍仍以台北市為主,板橋、新店、中和、永和等新北市人口密集區,也是今年4月起才陸續投入營運,吳昕霈雙手一攤說:「的確可以像Obike共享單車狂撒車,但那不是我們要的,而且資金也不夠,我覺得現在發展速度符合預期。」目前WeMo約有3,000台電動機車投入營運,年底預計擴增到6,000台,目標3年內在六都都能提供服務。
儘管尚未虧轉盈,但18歲到24歲的台北市民其中二位就是WeMo會員,每台車單日周轉率約15次,讓吳昕霈對未來發展更具信心。「還在虧錢,我希望2年內能轉虧為盈。」吳昕霈語氣堅定地說。
學霸返鄉 棄高薪創業
吳昕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擁有美國南加大電機系學士、碩士學位,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學位,原以為他像其他富三代一樣,從小就在國外長大,其實他是在台灣念到高中,直到大學才出國求學,畢業後相繼待過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全球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
令人欣羨的歷練仍不敵他對於台灣的家鄉愛,「國外空氣乾淨、環境好,之前有想過帶著老婆、小孩移民美國,但想來想去台灣畢竟還是自己的家。」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2015年毅然決然辭去年薪600萬元的麥肯錫經理職位,選擇回到台灣「中年創業」。
成立公司 才去考駕照
吳昕霈自曝根本不會騎摩托車,直到成立WeMo才去考駕照,「創業初期,在某次新創展覽上,電視台現場連線希望我上路試騎,沒想到一個不穩在路上跌倒,還被攝影大哥笑,後來新聞播送後我都不敢去找來看,實在是太丟臉了。」憶起這段超糗過程,他說完後哈哈大笑。
講到創業侃侃而談,但一提及家族問題,原本靠著椅背的吳昕霈突然挺起身坐定,「真的沒有什麼好講的啊!創立公司時爸爸的確幫了忙,不過大部分是我之前努力工作的積蓄,沒有借助家族資源。」急忙地想撕掉新光集團第三代標籤。談到父親期許,吳昕霈僅輕描淡寫帶過,「爸爸每天都很擔心。」接著他從座位上起身準備參加下一場會議,繼續建構他的機車共享服務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