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06:00 臺北時間

拍台北卻沒有台灣資金 妮可富格勒用低預算換創作自由

mm-logo
娛樂
妮可(右二)全程在台灣拍攝《打烊時刻》,但因作業不及,沒有得到官方補助。(妮可富格勒提供)
妮可(右二)全程在台灣拍攝《打烊時刻》,但因作業不及,沒有得到官方補助。(妮可富格勒提供)
「德國和瑞士有很好的影片補助制度,創作者可以根據進度分階段申請。例如先把拍片的想法寫成大綱,用2-3頁的篇幅陳述靈感來源和發展潛力,並據此申請補助。拿到補助後,便可以用這筆錢寫劇本,完成之後再去申請下一階段的補助。」瑞士導演妮可富格勒(Nicole Vogele)說。
為了拍攝以台北夜間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瑞士導演妮可先向瑞士申請補助,過程中不免面臨專責人員的質問,包括「在台北拍的紀錄片,和瑞士有什麼關係?」或「為什麼瑞士要製作這樣的影片?」她的回答總是:「影片內容不只和台灣人有關,而是具普世性、把所有人結合一起的故事。」
妮可最後陸續取得瑞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小額補助共25萬美元(約新台幣765萬元),這都要歸功於她的製片Aline Schmid。
她說:「像這種風格沉靜、內歛的紀錄片,要有非常相信它的價值、且懂得把它推銷出去的人。他要能說服出資單位,讓對方了解支持這個企劃案的意義,這樣的製片才有辦法為我的案子找到資金。」
雖然全片在台北拍攝,可惜因準備不及,沒能申請到台灣任何補助或官方支援,幸好有很多朋友協助。妮可認為,小成本也很好,讓她保有更多創作自由。
她回憶:「第一次和第二次到台北拍時,還沒拿到經費,所以我們先拍攝六週,再回國找錢,趁拍攝空檔找資金。很幸運這樣的做法可行,但一開始經費真的很少,必須設法申請更多補助。」
由於《打》片是妮可在德國研習電影的畢業製作,因此校方出借攝影機和錄音相關設備給她,是很有用的資源。 最後她和攝影師、錄音師一行三人來到台北,前後三次,每次停留六週,完成了這部紀錄長片,出資者也肯定他們的作品。
妮可執導的紀錄片《霧》入圍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並獲柏林影展「DIALOGUE en Perspective —特別提及」獎。(翻攝自kanopy.com)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