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06:00 臺北時間

用昂貴膠卷拍紀錄片 他們一晚只拍10分鐘畫面

mm-logo
娛樂
妮可和團隊常在一旁反覆觀察店主的動作,直到熟悉他的節奏為止。(金馬執委會提供)
妮可和團隊常在一旁反覆觀察店主的動作,直到熟悉他的節奏為止。(金馬執委會提供)
從第一部紀錄短片《Frau Loosli》開始,瑞士導演妮可富格勒(Nicole Vogele)便使用超16釐米的膠卷拍攝影片,因為她與攝影師都很喜歡膠卷呈現出來的影像,「膠卷有它的生命,你無法掌控。拍攝前得先拿在手上、再放進機器裡...我們真的很愛這種手動處理的感覺。」
此次她拍攝以台北夜間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片《打烊時刻》(Closing Time),照例以膠卷拍攝。但是膠卷很貴,不可能看到想拍的畫面就開機。有時等了一個晚上只拍10分鐘畫面,大約三到四個景,很多時候都是在等待和觀察。那段時間現場會有某種緊張氣氛,形成一種接近神聖、具宗教意味的時刻。
她說:「以拍攝店主削蘿蔔的鏡頭為例,我們會在一旁反覆看他的動作,大概看10次,直到熟悉那個節奏。一旦攝影師開始拍,便一鏡到底,只拍一個長鏡頭,且不重覆拍攝。」
妮可解釋,她拍片時沒有劇本、也沒有設定什麼概念,通常在這種的情形下,有些導演會盡可能地捕捉想要的畫面。但是因為她用膠卷拍,加上資源有限,就沒有揮霍的本錢。全片最後拍了14個小時的長度,耗11個月才剪輯完成。
根據妮可規畫,這部紀錄片原本還會去其他國家拍,最後僅在台北拍攝完成。這與預算無關,而是直覺告訴她,即使拍攝對象侷限於居住在台北某條街道上的庶民,只要挖掘得夠深入,就能捕捉到足以引起大家共鳴的生活故事。
至於清粥小菜店和經營者夫婦也是關鍵,她說:「我覺得那家小店就像盛開中的花朵,只要待得夠久,它就會向我展現它的全部。」
《打烊時刻》主場景是位於士林社子島中正路的清粥小菜店,由此延伸至附近的街坊店家。(金馬執委會提供)

妮可富格勒小檔案

1983年 生於瑞士格雷岑巴赫

作品:

2018年

  • 《打烊時刻》獲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14年

  • 《n die Innereien》(短片)
  • 《霧》柏林影展「DIALOGUE en Perspective —特別提及」、獲波茲坦國際學生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3年

  • 《Frau Loosli》(短片)獲瑞士真實影展C-side後製獎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